• 分享
  • 收藏
    X
    国际减贫合作交流花开贵州
    57
    0

      这样的帮助,是顺势而为。阳光、雨露、田地、山林,都是宝贵的财富,通过引导和充分利用,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这样的帮助,是平等的有收获的。这样的帮助,不仅是资金、产业、技术,更是深刻的观念改变,是对农耕文化、乡村价值的重塑。

      2015年以来,贵州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理念,结合本省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世行贷款中国贫困片区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贵州项目区完成总投资50433万元(其中,世行贷款资金4000万美元),覆盖乌蒙山片区5个县(市)、37个乡镇、160个行政村。实施期内,成功组建并正常运行40个项目合作社,入社社员11678户(脱贫户7680户)。项目结束时,有25个合作社盈利、21个合作社发放分红,共有21家合作社获得了各级示范社或示范基地称号。该项目直接受益者数量达21.06万人,项目帮助合作社所在村集体平均增收16.7万元,平均增加就业人数137.4人。

      世行贷款贵州农村发展项目是世界银行首个与我国单独一个省直接合作的扶贫项目,项目总投资92065万元(其中,世行贷款资金1亿美元),区域覆盖我省武陵山、乌蒙山2个片区11个县、63个乡镇、238个行政村,惠及人口近45万人。项目实施期间,实际建成并正常运营合作社75个,推动了一批具有全产业链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结束时,盈利合作社达39家,合作社90%以上的产品能够得到有效销售,有的甚至供不应求,有效带动了地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善用外力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更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但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没有平原支撑的省情,导致我省农村产业发展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缺乏持续的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成为短板,抗风险能力弱。缺乏规范的管理机制,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农业经营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营销能力差。

      2015年起,省乡村振兴局项目中心(原省扶贫办外资中心)引进世界银行的项目管理和设计理念,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撬动各方资金投入农村产业发展,在国家乡村振兴局和世界银行的指导下,省乡村振兴局项目中心与省发改委、财政厅审计厅等部门紧密合作,推动世行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过去,遵义市桐梓县风水镇没有支柱产业。2017年,长期在外的杜青返乡创业,经过多番调研发现当地十分适宜种植中药材葛根,于是在风水镇种了300多亩的葛根试验基地。但由于当时种植经验不足,加上当地没有加工厂,加工产品要花费大量的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让杜青十分沮丧。

      世行贷款中国贫困片区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落户风水镇,2018年,从事葛根种植、推广、回收、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业务的桐梓县隆风缘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世行项目提供了818.18万元的支持资金,为合作社建设了1座占地1万平方米的葛根加工厂房和3条加工生产线,日均可消化葛根50吨,主要生产葛根精粉、葛根粉丝、葛根面条等产品。同时,强化对合作社的生产及经营指导,一方面组织技术专家对社员的生产、种植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全面提升葛根原料的管护水平,另一方面合作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负责对接销路、建设品牌等,全面提升葛根产品的价值和效益。如今,隆风缘合作社的葛根种植规模已达2000余亩,发展种植农户789户,每年户均增收4400元。由于带动成效显著,2020年隆风缘合作社成功创建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21年获省委、省政府表彰为“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在大方县,新健富民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在世行项目的支持下,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造“山上有天麻,林下有冬荪”的特色产业链条,以冬荪制种、栽种、加工到销售实行全产业链发展为路径,不仅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实现了新田村产业“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的稳步跨越。目前,合作社有冬荪种植、菌种生产等项目,累计投资472万余元,带领民众发展冬荪种植700余亩,生产菌种150吨。58岁的田基能是新田村的中药材种植大户,仅靠冬荪和天麻,他一年就能收入10多万元。除此之外,田基能还在村里的新健富民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工作,根据合作社接到的订单,灵活上班,每季度能拿到近5000元的工资。

      改变的不止这两个地方,在世行项目的支撑下,一个个专业规范的农民合作社建起来了,农民群众腰包鼓起来了生活美了起来。

      一批现代高效农村产业应运而生。印江自治县洋溪茶叶合作社,原来设备老旧,加工能力低,茶青下树率低,年产值只有70余万元。实施世行项目后,合作社通过更新生产设备、提升社员生产技能及管理能力等措施,提高了茶青下树率,年产值达到230万元,覆盖17个村,2021年实现利润43.57万元。

      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如雨后春笋。世行项目涉及了天麻、魔芋、辣椒、茶叶、乡村旅游、特色养殖等34个特色优势产业,创立了如德江“天广林”天麻、正安“茗露芽”“复兴茗芽”茶叶、威宁“芋小贝”魔芋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并获得有关部门认证。

      一批管理人才、技术骨干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崭露头角。德江武陵天麻合作社副理事长梅洪江荣获2021年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称号和德江县“优秀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思南松竹梅农业生态种养合作社理事长梁正刚被思南县委、县政府授予“思南工匠”证书。

      一批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得以激发。纳雍县硐口新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杨德飞,在合作社参加技能培训后,2020年养殖10头猪,增加经济收入5万余元,如期实现脱贫。德江武陵天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张金雄,原本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加入合作社后,多次接受技术培训,熟练掌握种植技术,被选举为合作社理事会成员,现在,通过参加合作社管理,种植天麻、分红等,年收入达到10万元。

      贵州实践 贡献全球减贫经验

      世行项目通过探索“农村产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养了致富带头人,增强了当地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仅为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做出了贡献,更为此后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世界减贫事业,探索了产业发展理念,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突出农民主体,通过不断完善联结机制,增强农户自我发展动力。项目突出脱贫户、妇女、少数民族的主体地位,鼓励全程参与合作社产业选择、生产、运营管理等工作,不断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推动了弱势群体由“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在组建合作社时,项目中心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社员原始股份和股份占比,不仅要求合作社充分吸纳脱贫户、少数民族、妇女等入社,贫困农户占比还不得低于80%。同时通过对土地、技术、设施设备等进行资金量化,创新方式帮助脱贫户入股,与合作社建立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确保脱贫户受益。在合作社发展运营中,贵州探索出了不少有效的经验管理模式,如桐梓县“社员交易量提成”、赤水市“五同两分一带”、习水县“3+6+1”合作社利润分配机制,织金县“四三四”工作机制,既坚定了社员抱团发展的初心,也稳步提升了合作社和社员的收入。

      注重产业选择,通过全产业链发展,带动乡村产业兴旺。贵州项目合作社转变了简单扩大生产规模的传统观念,在生产经营中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全产业链发展。在产业选择上,广泛听取社员意见,结合各地在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种植养殖历史等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赤水金钗石斛、赤水乌骨鸡、黔北麻羊、大方天麻、大方冬荪等产业成为了地方的支柱产业,习水“鳛冠”麻羊、大方“沁口”蜂蜜等优质农产品品牌,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同时,贵州将“全产业链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致力于规划并发展“良种繁育—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深精加工—检验检测—质量认证—品牌创立—包装设计—物流运输—市场营销及电子商务”等多环节、多业务、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全产业链模式,以不断延伸农产品价值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

      注重团队培育,通过强化培训,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项目牢牢抓住合作社理事长这个“牛鼻子”,择优选择人才担当理事长、组建监事会。大方县侧重选拔产业实施基础好、经济实力雄厚、当地号召力强、大局观念重的能人来领办产业。织金县公开选拔并邀请专家参与评审,通过书面资料查阅、现场项目“答辩”、专家座谈来全方位考察遴选理事长。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发展需要,各级项目办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将室内讲座与现场指导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产业技能与管理艺术结合,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专业技术骨干培训、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等,提升了项目管理干部的业务能力,增加了农民市场和商品经济意识,提高了农户科技素质,为乡村振兴储备了大批的本土人才。

      “世行项目的圆满收官证明,发展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联农、带农、富农的有效方式。贵州在项目实施中践行并丰富了世行的扶贫理念,充分展现了项目的前瞻性、创新性和示范性。下一步,我们将扛起新的责任、抢抓新的机遇,在前期与世界银行形成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与世行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强交流,积极探索可复制、可示范、可推广的绿色农业与乡村振兴实践,共同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的贵州经验,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贵州省乡村振兴局项目中心主任高松说。


    3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