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幸福再“加码”——江西兴国县以“一二三”模式助力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
    43
    0

      朱晨欣

      整齐划一的楼房,平坦宽阔的道路……随着“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完成,兴国县建成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29个,建档立卡搬迁户1274户6522人,搬迁规模居全省第四。如何续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做到“稳得住、能融入”?今年以来,兴国县创新实施“一二三”模式,即完善一套机制、创设两大阵地、激发三方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增强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套机制:议事协调+网格说事机制,打造社区管理新格局

      “希望小区路面多放几个垃圾桶”“最近哪里招工”……7月21日是“周五说事日”,江背镇易地扶贫搬迁圩镇集中安置点的居民围坐在管理服务中心,提出自己的诉求或疑问。

      “我们在‘点长制’的基础上,设立了‘点长+书记+楼栋长’的议事决策方式。”兴国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黄春华介绍,一个队伍一张网格,由“点长”、所属村(社区)书记、驻点第一书记和若干名楼栋长组成安置点议事协调小组。

      根据安置点情况划分区域、设置网格,全县安置点划分成38个网格,每个网格由“点长+书记+楼栋长”负责,并将安置点内的群众民意、就业帮扶等事项纳入网格管理,实现管理服务“多网合一”。议事协调小组收集社情民意,根据搬迁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召开居民议事会,有效畅通居民说事、议事、办事渠道。

      安置点精细化管理,才能提升小区居民幸福指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县各安置点共召开议事会80次,收集民意580条,解决问题352个,完成率达98%,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安置点”。

      两大阵地:警务室和老年学校,提升社区自治温度

      7月18日,雨后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进城进园思源小区更显干净整洁。笔者留意到,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驿站、帮扶车间等配套一应俱全。

      “居民来自19个乡镇,共有1674人。”进城进园安置点第一书记廖学敏说,“针对居民较多的情况,我们在小区设立了警务室和老年学校。”

      65岁的钟运钊是老年学校的“积极学生”:“每节课都会参加,丰富了业余生活,又能促进邻里关系。”

      据廖学敏介绍,全县共有14个安置点成立了老年学校,平时会邀请中小学教师和“五老”人员为安置点居民进行思想理论授课,并定期组织开展法律知识宣讲、健康义诊、技能培训等惠民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了让搬迁群众更安心,该县在500人以上的安置点配备警务室,明确包点民警、协警;联合辖区派出所,每周在安置点开展1次巡查走访,不定期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提升群众法治意识。截至目前,驻点警务室共开展群防群治治安巡逻70次,开展防电信诈骗等宣传28场,在搬迁群众微信群发布安全防范信息500余条,为搬迁群众打造全天候的安保服务。

      三方力量:“五老”人员+“童伴妈妈”+志愿队伍,再添社区文明活力

      即将上小学的李柳轩,父母在外务工,思源小区的儿童之家成为她的乐园。

      为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管理服务水平,兴国县联合团县委在安置点建设了10个童心港湾,打造了“童心书画”“童心乐园”“童心阅读”等功能区域,配备儿童书籍、文体器材等设施;择优选聘了13名有文化、有爱心、有经验的年轻女性担任“童伴妈妈”,每周末开展书法、绘画、手工等“童心陪伴”活动,让全县260名安置点儿童在童心港湾放飞童心梦想。

      如何推动搬迁群众快速融入社区生活?该县引导150余名“五老”人员加入安置点志愿者队伍,参与安置点小区管理服务:邀请有书法爱好特长的老干部在“四点半”课堂开设书法兴趣班,累计为320名搬迁儿童上课15场次;邀请老党员加入中间人调解员队伍,当好“平安劝导员”,提升调解效率。此外,还联合社会多方平台组建15支志愿服务队伍,贴心服务搬迁群众。

      “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从龙口镇嶂下村搬迁到龙口镇向阳小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居民刘志柱笑着说。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