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打好“文化牌”,为乡村振兴“铸魂”
    33
    0

      农民书画、非遗文化、四季村晚、露天电影……在广袤乡村,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乡村文化火爆出圈,乡村文化振兴硕果累累。

      如何进一步整理、传承、用好乡村文化?如何让文化进一步赋能乡村振兴?我们走进乡村,寻找答案。

      山西省孝义市高阳镇临水村 。 (山西省孝义市委组织部供图)

      文化如雨润桑田

      “锵、锵、锵!”几声老腔响起,光影之间,两个皮影人物出现在幕布上……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贾家庄村的民俗文化展览馆里,一场传统的皮影戏正在上演。

      这座占地2600平方米的民俗文化展览馆,每到周末与节假日总有不少人前来沉浸式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展览馆里除了集中展现孝义的三大代表性非遗项目——皮影戏、木偶戏、碗碗腔,还开展了非遗项目展示、展演、展销等活动。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却也面临着在年轻人中失传的困境。如何加强传承人的保护、促进非遗传承,吕梁市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工作方针,大力推动非遗技艺传承、非遗文化展示和非遗进校园等工作,不仅设立了专项工作机构,还建立了完善的项目、传承人、基地、保护单位等传承保护模式。

      如果说历经岁月沉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一代代人的生活轨迹和文化理念。那么,艺术则是另一种留住乡村记忆的方式,承载着数代人的乡愁。在甘肃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龙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大礼堂的墙上,悬挂着13幅古色古香的美术作品,代表了双湾镇13个村。“文明三角城”“富贵古城”“温馨营盘”“书香龙寨”……每一幅画面积都不大,但背后都有各自村落的厚重历史和独有的精神特质。金川区双湾镇龙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兆杰也是其中一幅画的作者,他联合一位本土艺术家,历时3个月完成了创作。杨兆杰说:“我想让双湾人更了解自己的历史,只有记住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在龙寨村里走上一遭,你还会发现乡村记忆街道上都绘有传统民俗画。在这项工作中,杨兆杰也担当了“设计师”的角色。他将金川区的一些生活场景、历史背景,还有当地的传统文化、民俗民风等等展示到村里的墙壁上,为的就是留住乡愁、留住记忆,从优秀的农耕文化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产业澎湃新动能

      一棵棵古树,一方方庭院,一幢幢老屋……文化载体镌刻乡村记忆。2016年以来,由国家文物局倡导的拯救老屋行动在各地推进,在浙江松阳,在云南石屏,在江西金溪,几近消亡的老屋也因此迎来了“复活”的新机遇。

      拯救老屋行动,保护着老屋的“形”,传承着乡村文化的“神”,保留着传统村落的“魂”。如今,走进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那些连绵起伏的古村,碧绿的群山,清清的河水,古韵新风,美不胜收。全县藏在大山褶皱里的传统村落数以百计,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75个。

      据松阳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松阳是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风格最完整的县域之一,我们将继续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遍布山野的乡村博物馆以及艺术家进乡村等形式,助推乡村手工业振兴。”目前,全县60%的传统村落植入了民宿、生态农业和文创产业等新业态,本土工匠也重拾技艺,工匠队伍已壮大至30余支、2000余人。同时,松阳县还在不断加强对老屋的活化利用,以全新的理念将古朴的建筑与现代设计相融合,重燃古村落的烟火气,打造出一批乡村新地标。

      农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注入了发展新动能。很多沉寂的小山村热闹起来,很多特色农产品多渠道“走”出大山。

      就在这个周末,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的“余粮乡创”运营中心人流如织。运营中心内,货架上的“光山十宝”农产品吸引了许多人驻足购买。东岳村是首批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小村庄。这里有山有水有故事,还有特色农产品,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市场化思维不够,一直名不见经传。

      如何破题?东岳村文化产业特派员高慧慧从光山花鼓戏中找到了切入点。光山花鼓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慧慧对村里原有的花鼓戏文化传承中心进行整体设计——在传承中心外围进行了景观建设,亮化了沿线道路,打造了“光山小火车”站点。在内部,更新了展陈布景,设计了吉祥物,通过戏服换装、喝大碗茶等趣味活动,吸引人们参与互动体验。文化传承与沉浸式打卡并行,让传承中心很快发展到周末人流量日均1万以上,营业额日均破万元。

      这是河南省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的一个缩影。河南省从2022年7月开始,启动了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以文化振兴赋能产业发展,在农产品设计中,强调有故事有内涵,成为年轻人喜爱的伴手礼。

      乡村文化产品开发除了接地气,还得带点“洋气”。戴上VR装备,在虚拟景区中开启奇妙的探险之旅。走进博物馆,在数字交互过程中感受乡村的“前世今生”……新技术让古迹古建古风“活”了起来,让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生机。

      文明风起阡陌间

      乡村是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的重要载体。

      一个个别具特色、乡土味浓的村史馆,是人们了解故土、传承文化的窗口与载体。在上海市金山区山阳镇杨家村村史馆里,摆放着9本家谱,这是当地13名村干部、数十名党员、几百户村民历时一年“寻祖”的成果。“修订家谱,是凝聚情感、团结村民的过程。”杨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春花介绍说,“大家的名字出现在一本家谱上,这种缘分要珍惜,即便有点小摩擦,大家也不再那么计较。”

      好乡风能激发村民的“精气神”,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想要让文明乡风的种子落地生根,除了送文化,还要因地制宜地“种”文化。

      贵州黔南州惠水县雅水镇播潭村,将乡风文明建设同布依少数民族枫香印染技艺传承相融合,通过举办“兴趣课堂”和非遗传承人“一对一”“一对多”帮带,积极组织当地妇女、儿童开展枫香印染技艺学习培训,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

      在山东济宁市嘉祥县马村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鲜活的图文宣传,以艺术彩绘的形式“跃”上了农家房的围墙上,既美化了村庄,又潜移默化起到了宣传教育作用。在当地的乡风文明街上,还展示着道德模范的事迹、道德教育等内容,通俗易懂、赏心悦目,吸引着村民由“被动看”转向“主动看”,润物细无声。

      河北省遵化市共有648个农家书屋,覆盖所有行政村。当地还通过拓展书屋功能内涵与外延,将农家书屋与志愿服务、特色活动、基层党建相结合,积极探索“书屋+”模式,延伸服务触角,引导村民在阅读中汲取营养,让文化惠民的实际举措更加扎根基层、贴近百姓,让农家书屋成为群众理论学习的“补给站”。

      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共举办了2万余场、参与人次约1.3亿。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群众文艺团队超过46万个……这一系列的硬核数据,彰显着乡村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彰显出农民正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登舞台、唱主角。

      本报记者 车婧周妍 刘凤双 倪怀成周静文

      本报通讯员 金涛 程鹏 杨娟 邓福军汪海萍徐永峰


    0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