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樱桃产销新农人
    31
    0

      本报记者 刘 成

      最近,山东青岛平度市云山镇北王戈庄村“90后”樱桃种植户何大宽的手机有点“忙”。

      管理大棚忙。“果子成熟前最怕的就是出现裂果,必须严格控制棚内的湿度和温度。”自从安装了自动温控系统,何大宽在家用手机就能远程查看操控,系统会自动调整通风和遮阳设施。

      联系客户忙。大棚用上新“装备”,不仅解放了“双腿”,樱桃品质也提升了不少。眼下正值樱桃集中上市,不少老客户纷纷联系何大宽,了解樱桃产销情况。

      “管理技术是基础,关键还要保证果树营养,通过自主发酵有机肥代替传统化学肥料,养分更充足,果子的亮度、个头和甜度也随之提升。”从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何大宽主动适应市场绿色消费理念需求,努力以质量赢得市场。

      “自从越来越多年轻人回来,村里的樱桃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他们不仅管理模式更科学,还探索出了暖棚种植新模式,比普通大棚樱桃提前半个月上市,每斤价格也高出很多。”北王戈庄村党支部书记何洪礼说的暖棚种植新模式就是何大宽带头摸索的。

      “温度低了樱桃会休眠,高了又会影响生长。以前普遍认为要控制在20摄氏度左右。我尝试将温度提高到25摄氏度左右,加上对湿度和营养等方面的控制,不仅没有影响产量,还实现了提前收获上市。”何大宽说。

      平度市云山镇5万亩樱桃产业,成为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年产樱桃3.5万吨,产值约13亿元。如今,随着越来越多像何大宽这样的年轻人返乡,樱桃产业不仅“后继有人”,还发展出更多新职业、新模式。

      在南王村,今年35岁的李朋也是樱桃种植产业链上的一名新农人。与大部分人不同的是,他不种大棚,也不管理,而是一名樱桃销售“代办”,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实现增收。

      “收购商有需求但到不了现场,种植户有产品但没有价格更合适的销售渠道。我们就在卖方与买方之间提供信息服务,为客户收货、为农户卖货。”已经从事樱桃“代办”8年的李朋,每年可收购樱桃20万斤左右,年收入约10万元。

      而在云山镇小河子村,22岁的新农人张伟波发挥大学专业优势,发展电商销售成为他今年探索的方向之一。

      “我与大学同学合作,想尝试探索通过抖音、淘宝等平台进行线上带货销售,目前刚刚起步。”张伟波表示,线上持续探索,但是线下市场也不能丢,今年想去外省的市场看看能不能找到几个长期合作的客商。

      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人才。目前,云山镇樱桃产业链上“80后”“90后”新农人占比逐渐增加,尤其是像北王戈庄村、山旺村等种植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专业种植村,占比最高已达六成,为传统产业持续注入“新活力”。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