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万亩农田“减塑” 守护绿色耕地
    75
    0

    春光矜贵,把握农时。青岛平度市田庄镇的廉家粮油专业合作社里,负责人李洪元早早便忙开了。前段时间刚下过一场小雨,土壤墒情不错,他打算今天把花生下了种。指挥着一辆满载着地膜的货车缓缓开进合作社,李洪元信心十足:“今年花生产量也不会错!”他告诉记者,去年青岛市农技中心在他的合作社种植基地安排了不同类型、不同配方的地膜花生覆膜试验,由于雨水充足,使用降解地膜的花生测产亩产平均达到1000斤左右,产量最高的达到1107斤。

    记者从青岛市农业技术中心了解到,这种全生物降解地膜,不仅增温保墒、抑制杂草、增产增效等方面表现亮眼,更能在自然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减去了残膜回收的麻烦,省时省力还环保,一举多得。去年尝到了“甜头”的李洪元今年打算在品种示范田里继续使用,他告诉记者:“使用这种全生物讲解地膜花生根系发达,叶片也加厚了,产量每亩提高了100多斤。去年一起观摩的周边老百姓看到了效果,今天也一起跟着用了。”

    据悉,青岛从2013年开始引进降解地膜使用,2015年引进6种国内外可降解地膜,后连续几年对全生物可降解地膜降解机理、诱导期可控性、农业效应、残留分析等进行深入研究,筛选适宜在青岛地区可降解地膜品种。2020-2021年,青岛投入2340万元,在全市马铃薯生产中推广使用标准地膜8万亩、降解地膜8.5万亩,累计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地膜面积达到了16.5万余亩。

    胶州市胶西街道是马铃薯生产主产区,马铃薯是当地的主要产业,对于地膜使用需求比较大。“过去的旧地膜不能降解,留在地里不仅影响庄稼生长,还妨碍农机作业,非常不方便,自从政府推广了可降解的地膜给农户免费使用,我们再也不用人工进地去捡拾残膜,人工成本降下去了,马铃薯产量还上去了。”说到可降解地膜,苑戈庄村党支部书记宋增太忍不住地夸赞。

    全新降解地膜的推广如火如荼,废旧地膜的回收利用也不容忽视。在莱西市姜山镇兴隆屯村怡禾家庭农场的农膜回收站里,农场主王志涛正在把前一阵收回来的农膜残膜打包:“这些地膜每隔一段时间会统一送到有专业资质的企业去处理,加工之后就能再利用了。”他告诉记者,他的农膜回收站负责周边10个村庄的残膜回收,年回收能力10吨,去年一年收了地膜7.72吨、棚膜0.86吨,王志涛指着麦地里的黑色滴灌带告诉记者:“那些黑色的滴灌带,就是废旧残膜回收再生产的。”

    农业的底色是绿色,近年来,青岛市坚持把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贯彻到农膜污染防治当中,通过“新推广+旧回收”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传统地膜减量、替代、回收等农膜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和推广应用,守护绿色护耕地,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青岛集成了1套适合本地马铃薯生长的降解地膜应用方法和技术模式,有效带动了国标膜、降解地膜的推广和使用。同时,在涉农区域设立农膜残膜回收站点340个,织密地膜回收网,划分责任区域,实行网格监管,每个回收站辐射8-15个村,基本实现了全市涉农镇村农膜残膜回收站点全覆盖。青岛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青岛按照每3万亩覆膜农田设置 1个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的要求,布设监测点65个,采取样方325份,获取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覆膜年限农田地膜残留量数据,为地膜污染防控及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据统计,青岛全年各类农膜使用量2.57万吨,回收废旧农膜2.42万吨,回收率达94.2%。


    2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