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脚下沾泥土,科研有温度
    42
    0

      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我们要为农民的美好生活,做更多的工作我们研究的活儿是什么?就是把天拉长,把地拉宽!……

      二十大会议期间,在党代表通道上,中国工程院土豆院士朱有勇将其团队研发的最新成果带到摄影机前。4年前,朱院士把领着云南老乡种出来的土豆带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两会上现场推介。这次,他展示给我们的,是水稻旱地种植的新技术——水稻上山。这项技术,将以往只种在水田里的水稻,种进了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的山里。从土豆到水稻,一项项科研技术的攻关成功,都是朱院士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中干出来的!

      理论不能只存在书本上,成果不能只展现在论文中。日前,2022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评选出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果好、社会经济效益高的优秀项目、集体和个人,充分体现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亟需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动科研助农,建设农业强国,要让更多农业科技人才深入田间地头,将科研成果变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科研人才下乡,站稳人民立场是前提。这里这么穷,老百姓享受不到你的科研成果,作为院士,这就是失职!这是2015年朱有勇院士看到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贫困景象时,对同行的博士生们说的话。让寒窗苦读的科研人才走出实验室到农村,要培养人才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担当,站稳人民立场,真正做到爱农村、爱农民,从心底愿意扎根在祖国大地。

      科研人才下乡,有效保障必不可少。扎根乡村搞科研,工资怎么样?家庭怎么办?应在优上下功夫,建立完善有效的下乡科研人才保障机制,建立公平全面的薪酬激励制度,加大专项奖励制度,强化待遇保障,充分保证下乡科研人才收入水平;在好上多用力,实施补充医疗、补充养老等保障,妥善解决本人及其家人的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问题,使其基本生活得到可靠保障,解决下乡科研人才后顾之忧。待遇优,保障好,吸引更多科研人才走出实验室,走近农民、走进农田。

      脚下沾满泥土,科研才有温度。科研助农,更要让科研人才下到田间地头,真正把成果带到农民面前,做爱农村爱农民接地气的农业科技人才。


    0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