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 举报
    X
    神州四方 青春绽放
    83
    0

      当抚远的第一缕阳光从乌苏里江上喷薄而出,映红东方的云彩;往南漫步于三亚的“天涯海角”,听潮起潮落,观海天一色;再看巍巍昆仑、绵绵天山交汇在祖国最西端的小城乌恰;一路向北,去漠河寻找心中的“最北”。

      泱泱神州,浩浩中华。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身处祖国四方的年轻人,畅谈过去一年的获得感,展望今年的奋斗目标,用行动诠释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东——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


    尚美含在为游客讲解。□黑龙江日报供图

      尚美含:

      传承民族文化

      发展家乡旅游

      □黑龙江日报记者 刘大泳

      在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赫哲民俗展示馆内,经常能看到一位“95后”赫哲族姑娘为游客表演赫哲舞蹈,她就是乌苏镇文化站站长尚美含。

      铜镜、腰铃、鼓等道具在尚美含身上神秘而有仪式感,她通过头、上肢、腰、手、腿的配合,将赫哲渔猎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游客瞬间体验到赫哲的原始过往,既丰富了游客的旅途,同时也保护和传承了赫哲族传统文化。

      “从小受赫哲文化熏陶,加上又热爱跳舞,我特别享受现在的工作。”尚美含说,“我现在还和伙伴们把赫哲族元素编排到现代舞蹈中,与时俱进才能让更多人了解赫哲文化。”

      尚美含不仅能歌善舞,还常与当地的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一起研究手工艺品制作,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民族智慧。遇到要购买鱼皮制品的游客,她总会耐心推荐、详细介绍。对于赫哲族歌曲的传承尚美含也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赫哲族的民间讲唱文学十分丰富,包括“伊玛堪”“说胡力”“嫁令阔”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伊玛堪”,它承载着赫哲人的生活与历史记忆,堪称赫哲族仅存的“活的历史教材”。

      说起民族文化,大多数人会想到那些流传久远的老物件、老技艺、老传承人,但现在,像尚美含一样的年轻一代,正在让那些藏于田野巷陌、束之高阁的民族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文化与市场的对接中,焕发“年轻”活力。

      “2023年,我有一个小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村子成为著名的旅游村、打卡地,为家乡发展、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尚美含说。

      南——三亚市崖州区崖城镇雅安村


    耿庆河(左)在实验室做实验。□海南日报记者陈若龙摄

      耿庆河:

      助力种业振兴

      端稳中国饭碗

      □海南日报记者 严兰青

      三亚,位于海南的南端,每年冬春时节,就有超过200家南繁机构、约8000名科研人员到此从事科研育种工作。

      “90后”耿庆河,是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项目博士后,专业是玉米分子设计育种。2021年8月,耿庆河成为“南繁追光”中的一员。

      去年,他又有了新的身份——“博士村长”项目成员之一。“博士村长”项目发起于2022年,三亚市崖州区柔性聘请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等11所高校、科研院所122名博士人才,组成17个“博士村长”工作团队,按照“1+1+N”模式(1个“博士村长”工作队、负责1个村社区、带动N个产业发展),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海洋等多个行业领域,重点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等内容,引智补短板,激发乡村新动能。

      在“博士村长”项目中,耿庆河对接的是三亚市崖州区崖城镇雅安村。眼下正是玉米授粉季,耿庆河早早地就来到他负责的试验田里。

      “玉米授粉期大约一周时间,最佳授粉时间是早上8点左右,此时花粉最多。我要赶在温度最适宜的时候完成玉米的自交和杂交,1万多株玉米,忙完要5个小时左右。我希望种一些高附加值、高营养价值的玉米,或者是有特色的水稻,让大家来采摘,做观光农业或采摘农业,进一步带动当地发展,带动村民致富。”耿庆河说。

      耿庆河告诉记者,2022年,他所在的团队在高叶酸玉米研究、品种选育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他希望今年能把这些科研成果,如高附加值的玉米带到村里推广,带动当地的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乌恰县吉根乡萨孜村


    徐辉(左)在美合日古丽·阿曼图尔家中走访。 □陈子萧摄

      徐辉:

      扎根边境一线

      解决村民困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卫国

      “美合日古丽姐姐在家,今天我们去她家看看吧,顺便了解一下她康复得怎么样了。”2月28日,乌恰县吉根乡萨孜村警务室警长徐辉,一边背起装有速效救心丸的药箱,一边对同事说。

      他口中的美合日古丽·阿曼图尔住在萨孜村附近的萨哈勒村。2月中旬,她突发心脏病,向吉根边境派出所打来求助电话。徐辉和萨哈勒村警务室的民警迅速给她送去了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并和乌恰县人民医院对接联系住院事宜。美合日古丽出院后,给徐辉打来了感谢电话,但徐辉忙于警务室的事,一直没有抽时间去看看。这天徐辉决定抽空去美合日古丽家中探望。

      美合日古丽的丈夫是一名护边员,每个月要在执勤点执勤10天,还要参加派出所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家里遇到难事的时候她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吉根边境派出所民警。“有困难,找民警,有他们在身边我什么困难都不怕。”美合日古丽说。

      2019年1月,徐辉从福建老家考入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来到祖国西陲第一乡吉根乡,成为一名村警务室民警。从山清水秀的福建沿海地区来到高海拔的吉根乡,徐辉克服了气候的不适。不论是节假日,还是下班后,只要村民有所需,徐辉总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村民面前。4年多时间里,徐辉已经记不清自己为村民办了多少实事、解决过多少困难。在踏踏实实为民服务中,他从一名普通民警成长为萨孜村警务室警长。

      如今,徐辉已把萨孜村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萨孜村的每一位村民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每次走在萨孜村的小路上,都会有很多熟悉的村民和他打着招呼,他也会停下脚步和村民们聊聊家常、问问情况。

      “为边境一线的村民做好服务,是我的使命。”徐辉说。

      北——漠河市西林吉镇明苑社区


    李思佳(左)在服务大厅为居民讲解有关政策。  □郝大庆摄

      李思佳:

      心系社区居民

      用情处理琐事

      □黑龙江日报记者 张磊

      “大娘,安上这个就能防范火灾,家里烟大了它就报警了。”

      初春,中国最北的漠河冰雪尚未消融,空气凛冽依然。漠河市西林吉镇明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思佳正带领工作人员忙碌着——为行动不便的社区居民免费安装烟感报警器。

      今年35岁的李思佳是10年前从企业白领转到社区工作者岗位的。“本以为这是份简单、轻松的工作,后来才发现复杂琐碎,岗位小责任大。”李思佳说。

      社区日常工作琐碎,却与民生息息相关。明苑社区辖区居民多为棚户区回迁户和低收入群体,民生诉求多、管理难度大。李思佳依托城市基层党建,结合驻区单位行业优势和职能特点,组织开展“党员奉献日、义诊日、辅导日、维权日”等主题活动,让居民真切地感受到党的温暖就在身边。

      为更精准更高效服务居民,明苑社区组建“北极圆梦团”,专攻居民的小事杂事难事。

      明苑社区推行“1+3”工作模式后,由居委会主任带动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组成的队伍,与辖区治安民警协作配合,有效降低了社区治安案件发生率。

      特殊群体一直是李思佳重点关心的对象。逢年过节,李思佳都会带领工作人员到孤寡、空巢老人家中看望,为他们送去问候,了解近期的生活情况。李思佳为明苑社区的所有独居老人免费配备了“爱心呼叫器”,老人在任何时间有任何困难,只要按下按钮,就可以自动拨通包片民警电话,民警就会第一时间赶到老人家中进行救助。

      在神州北极,还有许许多多像李思佳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扎根基层,为兴边富民默默奉献着青春力量。



    0
    赏钱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
    恢复多功能编辑器
  • 3 1
  •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