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统计监测体系,进而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破路径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深度解析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是科学监测的基石。当下,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单单局限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更是一场农业与农村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变革,包含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产业与地域融合、安全与发展兼顾、整体谋划与梯次推进并立,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一种战略性质的统计对象,其统计监测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发展基础监测,即明确地方农业与农村的发展禀赋、行业情况、特点及优势,为科学规划发展目标、及时调整重点任务提供支持;二是整体投入统计,即衡量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人力与资金投入,为评估政绩和成果推进效率提供参考;三是发展进程监测,即客观度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状态,顺应数字时代进程,形成全面的跟踪监测与分析预警体系,为农业农村发展情况的深入分析和科学决策提供更及时的咨政建议;四是发展结果评价,以地方发展的年度预期目标、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依据,评价农业农村现代化各发展阶段的完成情况,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落实提供可靠的科学研判和发展路径建议。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统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数据收集、清洗、整合以及质量评估多项工作,其工作内容庞杂,涉及经济、环境、社会、人口等多个领域,覆盖农户、农业产业链相关企业、政府部门等多个对象。此外,伴随着“数字乡村”“互联网+农业”的不断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数据来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继宏观统计数据及调研数据之后,依托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设备、遥感、无人机等现代信息技术采集的农业农村大数据逐渐扩大,成为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数据来源,加大了数据信息质量把控的难度。
为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监测及相关政策分析对全面、高质量、高时效、高共享的农业农村数据的需要,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统计工作刻不容缓。首先,应扩大数据获取视角,明确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数据需求。应基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理论和实地调查成果,从多维视角出发,整合政府、行业、企业、个人对相关数据的需要,进一步扩充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数据库。其次,应系统优化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统计体系,完善我国统计口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以及各部门数据共享的统计制度,尤其强调农业物联网、农村电子商务、地理空间等大数据的统计工作与现有统计制度的兼容性,以提升数据覆盖面与准确性。最后,应基于需求分析与统计体系优化的结果,构建用于整合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智能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安全责任化、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使用便捷化、服务用户多面化,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促进统计体系发展完善,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数字化进程。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内涵的丰富性、数据的多样性以及发展规划的差异性对其统计监测方法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足精准判断、因地制宜、长效治理的核心需求,科学搭建切实服务于地方农业农村建设以及政策实施的统计监测方法体系,是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平稳有序推进的必要准备。
建设服务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条件分级、进程判断、成果评价、底线预警等各类指数的测算方法体系。包括指标的筛选、赋权、性能调整与优化以及指数的综合评价模型等,致力于为后续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分析提供可靠的指数工具。
建设服务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预测的趋势分析方法体系。包括基于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本身开展的动态分析、基于经济、空间等因素开展的地区间关联网络分析等,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阶段性的目标规划提供支持。
建设服务于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律探索的监测方法体系。包括探索农业农村系统内部规律的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整体演化规律的时空分析方法,以及探索国际与国内发展规律的差异分析方法等,以期合理规划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趋向以及可能的区域联合发展模式。
建设服务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关键因素识别的分析方法体系。包括识别内在发展制约的障碍度模型、识别外部重要因素的理论模型以及识别地区实时发展问题的大数据分析方法等,辅助因地制宜、问题导向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设计。
综而观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统计监测应立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扎实展开,发挥数据服务、分析研判以及监测预警的作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质量推进探路,促进农业强国战略部署的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