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三秦大地谱写振兴新篇
    39
    0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雷昱

      2月25日,陕西省山阳县十里铺街道高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社区工厂内,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忙着打板、裁剪、缝制衣物,脱贫户崔传芳忙得热火朝天。“现在家门口就有好工作,再也不用去西安打工了,关键是能照顾父母,他们八十多岁了,身边离不开人。”崔传芳对这份工作很是满意,“每月除了三千多元收入,中午还管饭呢!”

      近年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山阳县在多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幼儿园、妇女儿童之家、文体广场、社区工厂等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相继落成,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上学就医、锻炼娱乐、打工挣钱,“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山阳县是一个缩影。2022年以来,陕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推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日前,记者随国家乡村振兴局组织的“弘扬延安精神,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采访活动深入陕西多地,切身感受当地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脱贫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幸福图景。

      打造特色脱贫产业

      为强县富民夯实根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造血式”的乡村产业是关键。为解决一些扶贫项目存在的同质化现象、抵御市场风险弱等问题,陕西不少脱贫县都做足“特色”、做深“融合”,在乡村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力,把更多产业增值留给脱贫户。

      兼具“秦风楚韵”的商洛山阳县,立足“山珍”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以“菌果药畜茶酒”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尤其是集工厂化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木耳产业链,成为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目前,我们建成6000万袋菌袋自动化生产区、年产1200万袋海鲜菇工厂化生产区、年产1000吨食用菌产品深加工包装区。”在山阳县高坝店镇凉水井村的陕西和丰阳光食用菌产业园木耳生产车间内,食用菌厂负责人黄国灿告诉记者,“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收入8.7亿元、利润1.6亿元,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这种产业带动融合发展的模式并非个例。延安立足苹果产业,发展集采摘、深加工、休闲观光为一体的苹果观光园区;汉中市西乡县集中资源发展茶产业,建设连片生态茶园,打造集茶乡风情展示、茶文化推介、乡村生活体验、茶叶种植加工为一体的现代美丽乡村旅游观光点……目前,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已成为脱贫县提高产业整体效益、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普遍做法。

      榆林市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很早就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一排排整洁的窑洞错落有致,周遭杏树包裹着整个赵家峁村,形成了“杏花溪谷,茆上人家”的美丽风光。早在10年前,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还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村庄“空壳”、集体“空心”、居民“空巢”的“三空”现象十分严重,是陕西省级建档立卡的贫困村。

      为摆脱贫困,在国家帮扶政策的支持下,赵家峁村挖掘乡村旅游的潜力,不仅利用丰富的杏树资源实现“春赏花、夏摘果、秋观叶”,还将杏肉酿醋,增加产业收入。

      “村里还建起了9D玻璃桥,最高峰时每天超过1万人,每人60元,一天门票收入就能达到60余万元。”赵家峁村第一书记王奋堂难掩喜悦,“这条路没走错,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仅2021年,全村旅游年收入就突破了1300万元。2018年到现在分红5次,累计分红640万元,人均超过1万元。”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为脱贫群众增收“铺路架桥”

      乡村要振兴,必须把更多农民特别是脱贫户镶嵌到产业链上。产业造血能力越强,防止返贫的基础越稳固。

      走进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依山而建的窑洞民宿群甚是吸睛。红砖土墙,茅草屋顶,三两孔房为一院落,两三院落为一排,门前挂着大红灯笼,堆着玉米棒子,浓浓的“陕北风情”让不少游客流连忘返。当地“兀里红谣”文化民宿工作人员侯欣欣介绍,目前他们开放的50间窑洞已全部住满,旺季更是一房难求。截至目前,红谣民宿累计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为赵家岸村村集体增收61.2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

      村里还把417亩优质川地进行流转,修建温室大棚64座,大弓棚36座,花卉大棚18座。目前,全村发展特色民宿酒店1家,农家乐3家,垂钓园4座。通过发展乡村旅游,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1.2万元,人均纯收入1.9万元。

      “这可比以前我种蔬菜赚钱多多了。”正在樱桃采摘园里疏果的李旺美掩饰不住脸上的笑意,“我的两个大棚一个一年4万元租金,现在给别人打工一天160元,一年下来能有近10万元收入。”同时,村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化零为整,引入社会化服务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通过与企业对接,实现订单种植,在提升粮食品质和产量的同时,实现了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在陕西,像赵家岸村这类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案例比比皆是,全省也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提升联农带农能力。据了解,目前陕西脱贫地区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7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万家,带动19.89万脱贫户实现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村合作社的建立让我致富有了门路。”榆林市米脂县李家站村和富顺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冯介荣感慨道,“家里现在喂了5头牛,每年产的公牛犊销售,母的留下,去年还买了个粉草机。2022年,参与合作社的建设施工挣了2万多元,周边打零工挣了1万多元,家里种地收入还有2万元左右,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

      与此同时,一些脱贫县通过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不少脱贫户有了在家门口务工赚钱的机会。

      “家门口就业减轻了我的压力。”正在山阳和丰阳光食用菌产业园劳动的韩月坦言,丈夫在西安务工,大儿子上初三,小女儿才上幼儿园,因为要在家照顾孩子,无法出门打工。2021年,经村里介绍,到和丰阳光食用菌厂上班。目前韩月已经是海鲜菇出菇区的班组长,月收入3000元以上。她笑称:“现在,我既能靠能力赚钱,还能带着团队一起干,很充实也很满足。”

      乡村建设“内外兼修”

      为“和美乡村”赋能聚力

      伴着和煦春风,在安康市汉阴县双河口镇三柳村村口,一排排民居粉刷如新,水泥路面一尘不染,要是运气好,还能邂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沿河嬉戏。双河口镇干部高蒙璐忍不住感慨:“这些年三柳村在发展产业的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观光旅游业。每到周末,这里都会吸引城里人前来观光赏景。”

      如今的三柳村已不再是低矮破旧的老房和泥泞难行的羊肠小道。春赏金银花,夏游荷塘,秋观稻浪,冬逛农家,成了游客三两成群、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在渭南市合阳县城关街道白灵村,通过大力开展以厕所革命、污水处理、村庄清洁等为代表的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打造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的乡村,让美丽村庄“秀”了起来。

      白灵村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的房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墙上一幅幅趣味盎然的宣传画,为这里增添了不少生机。

      村民赵培吉是村里连续几年的“致富带头人”“美丽庭院户”。“乡村振兴让我们的生活更好了,文明乡风建设让村庄更美丽、更和谐。”他告诉记者,“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窗明几净,只有把小家的卫生搞好,村里的村容村貌才能有大变化。”

      汉中留坝县青岗坪村也将生态保护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聚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不断擦亮“绿水青山”底色和“金山银山”成色。致富不忘美环境,青岗坪村扎实推动美丽村庄、美丽家庭建设,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同时,有效发挥“德美屋”“红黑榜”等约束作用,常态开展“五美”家庭评选,构建“一户一景、一村一画”的大美格局,村民的精神风貌得到极大改善。

      如今,青岗坪村一排排民房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宽阔通畅,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一幅美丽宜人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0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