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乡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主阵地。尤其是对于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乡镇来说,加快产业振兴步伐,走出一条产业强镇之路,既是当前也是今后一段时期的肩头重任。
位于滇、川两省交界乌蒙山区的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三桃乡,正是这样的一个乡镇。近日,记者深入三桃乡,看产业发展,听干部想法,共同探讨这里的产业强镇之路该如何走好。
三桃乡是当地典型的农业乡镇。在脱贫攻坚期间,三桃乡按照昭通市脱贫产业总体部署,从2019年开始,大力发展方竹产业,目前种植面积1.7万亩。不过,在记者的走访中发现,这一产业似乎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坚持?三桃乡党委书记黄强表示,在脱贫攻坚期间,既需要“短平快”的产业,也不能缺少立足长远发展的产业。方竹产业,3年成林,5年见效,虽然周期长、回报慢,但从长远来看,这肯定是一本生态与发展双赢的账。
的确,任何产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快有快的优势,慢有慢的好处。但只要选准了,对得上市场口味的,就要持之以恒推下去,久久为功。当然,对参与产业发展的群众,也要积极引导,并提供好相应的保障,让大家耐得住心。对于更多的脱贫乡镇,亦是如此。
在三桃乡斑竹村,村“两委”和村集体经济公司在加大对方竹竹林管护的同时,还积极带领群众开展生猪代养,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发展枇杷、李子种植。
村党总支书记李万说:“现在,生猪代养的效益还不错,老百姓能赚到钱,集体经济也有收入。我们还在琢磨,如何做一篇‘赏花经济’的文章,吸引城里人,春天赏李花,秋天来采摘。”
在产业强镇的道路上,三桃乡已经走稳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这一步,既有完成上级总体谋划的产业安排,还有立足当地基础和资源禀赋培育、成长起来的特色产业,比如三桃村的猕猴桃和蛋鸡养殖、鱼洞村的生态水稻和冷水鱼、新街村的特色蔬菜……
三桃乡乡长吴翔认为,就三桃乡而言,特色产业布局已经形成,接下来的路子,就要围绕资源整合、要素流动、产业融合、技术推广等方面发力,推动产业链延伸,拓展产业促增收的空间。这是要全力以赴的第二步。
从三桃乡鱼洞村1500亩生态水稻和三桃村10万羽蛋鸡养殖的发展状况,便可见一斑。
前些年,鱼洞村农民种植水稻,每亩产量在600公斤左右,稻谷销售价格每公斤5元,若按此算下来,每亩收入还是可观的。不过,要是扣除农资、农机、人工、病虫害防治的成本,剩下的就不多了。
2015年,鱼洞村“两委”班子决定尝试换一种发展方式: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开展绿色防控,降低化肥使用量,增加有机肥投入,号召群众发展生态水稻。同时,由村集体经济公司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到2018年,公司对村民的稻谷收购价每公斤提高到了9元。
鱼洞村党总支书记王祖贵说:“虽然这样损失了一些产量,但产业链延长后,还是让总账增加了不少。”这几年,鱼洞村的生态稻米赢得了当地消费者的一片赞誉。2022年,村里再次调整思路,推出小包装、礼盒装产品,以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并将每公斤收购价又提高了1元。
三桃村蛋鸡养殖更是如此,为了降低饲料运输的高成本压力,养殖场负责人陈科兰下“血本”将原来的粗放的生产设备换成了全自动生产线,饲喂、除粪、捡蛋,只需几个电脑按钮,就能轻松解决。
产业发展见成效。但是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链的延伸,随之而来的风险也在增加。对于三桃乡党委、政府而言,更应该思考,如何帮助经营主体最大程度降低风险,通过政策手段提升产业发展韧性,拓展产业回旋空间,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
今年,三桃乡将着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目标是要建设极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体验园,打造集生态环境保育、绿色农业示范、生态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动“乡愁人家”品牌创建。产业强镇又多了一分动力。
未来,三桃乡产业强镇之路还有第三步、第四步,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