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丽
1985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动物遗传育种专家熊远著主持培育的瘦肉型猪“湖北白猪”成为香饽饽,许多客户纷纷要求转让该项成果或预购种猪。次年10月,湖北白猪选育这项重点科研课题通过了专家鉴定和验收,“湖北白猪生长速度、瘦肉率居国内领先,产仔数和肉质性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它凝聚着熊远著十余年的心血,其中也饱含了他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赤子之心。
20世纪70年代,熊远著率先提出进行瘦肉猪的研究,但在当时却不被人看好。不过具有探索开拓精神的熊远著认为科学研究应该走在生产的前面,要为生产开辟道路。他在《湖北白猪选育方案》里直言“猪的新品种选育是养猪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之一”“……培育自己的优良新猪种——湖北白猪是十分必要的”。
调研地方猪种资源
熊远著开展瘦肉型猪的研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理论紧密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带队走访,调研地方猪种资源情况,足迹遍布湖北及相邻省份的66个县市。为全面获取真实的猪种资源数据,他们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身为调查小组领头人,熊远著工作起来更是不分昼夜。白天,他蹲在农户猪圈里观察猪的习性特征,测量猪的外形,向农户了解猪的来源及饲养经验。晚上,他回到住处,继续在昏暗的油灯下统计数据,整理调查资料,往往忙碌至深夜。
走访调查的过程十分艰苦,他们忙起来吃饭和休息都不固定,渴了喝点白开水,饿了吃点随身携带的干粮。凭着这股坚持不懈的劲头,熊远著和队员们摸清掌握了湖北地方猪种资源情况。这项调查为熊远著后来开展种猪选育与改良工作积累了丰富可靠的原始资料,奠定了坚实的育种研究基础。
此外,熊远著还曾跟随外贸相关部门对供港活猪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到在香港猪瘦肉与肥肉的比价相差十几倍,而发达国家养猪的生产方向早已开始从脂肪型猪向瘦肉型猪转变,这使他预见到发展瘦肉型猪是养猪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后来的实践证明,熊远著“开展瘦肉猪育种”的研究方向是对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低脂肪的猪瘦肉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十余年育出湖北白猪
1978年,“瘦肉型湖北白猪及其品系选育”的研究课题正式启动,以满足市场对瘦肉猪的需求。熊远著担任这项重点科研课题主持人,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艰苦研究。那时,课题只有1400元的科研资金,科研场所还是简陋的茅草猪舍,但这些都没有动摇熊远著内心对培育优良猪种的信念。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猪倌”,只要走进猪棚,他的心情就会特别好。每天天刚亮,他就出去打满满一担的草,赶回来给猪准备早上吃的“早餐”。忙完一天的工作,他时常顾不上洗澡,在猪场隔壁小屋的床上倒头就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组建一个优良的、遗传基础丰富的基础群是瘦肉型猪种选育的第一步。1973年,熊远著就开始了这项工作,但研究在开始阶段并不顺利,在试验中许多小猪出现严重腹泻、且生长缓慢,“长了半年只有五六十斤”。对此,一些人提出了质疑,还有人觉得选育瘦肉型猪是崇洋媚外,花这么多钱培育瘦肉型猪不值得。
熊远著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打倒,他带领大家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重新修订完善选育方案。他们不辞劳苦,去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精选每一个亲本个体,进行一系列试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了提高基础群的瘦肉率,熊远著和团队进行了数不清的试验,失败了就从头再来,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湖北白猪及其品系是品种品系同步选育的首创之举,填补了我国长期无高瘦肉率母本新品种的空白,为我国养猪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湖北白猪及其品系培育成功后,熊远著并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心系民生的他又开始进行技术推广和服务,想尽快把这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造福黎民百姓。在推广中,熊远著深入生产一线,为一线生产者提供全面指导和服务,通过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编写科普资料、普及实用养猪技术等形式,令湖北白猪新品种得到推广及应用。当时累计向全国十多个省市推广了6万余头优良种猪,形成了100万头商品瘦肉猪的生产规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2年,“湖北白猪Ⅲ系、Ⅳ系的推广利用”课题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次年又获国家星火二等奖。1999年,熊远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载誉满身的他看淡名利,只对猪育种和养猪事业充满热忱,直至生命的终点。斯人虽已逝,但他的精神将激励着后人在科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
(作者单位: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