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专家来帮忙 亩产万斤姜
    60
    0

      一大早,天空中稀稀落落飘着细雨。重庆市武隆区沧沟乡青杠村冉义国、冉林光等20多个村民,齐刷刷来到村委会门前的院坝,等候为他们送技术、送市场的专家到来。春天里,他们早早做好了准备,撸起袖子要大干一场,在村里发展特色产业,种植从山东引进的致富“宝贝”优质仔姜品种——鲁中大姜。

      村民们眼中的专家是由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市乡村振兴基金会、重庆文理学院园林与生命科学学院等部门和单位派出的鲁渝协作项目乡村人才培训团的专家教授。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乡村振兴的根基,是我们村今年的工作重点。”青杠村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向明介绍。

      青杠村位于沧沟乡南部大山深处,是原市级贫困村,全村可耕种土地1300余亩,大部分为山地,全村1200余人,只有不到400人留在村里,三分之二的青壮年都靠外出打工挣钱。村里凭借生态绿色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主要发展水果、蔬菜种植和乡村旅游产业,目前村里种植的高山番茄和沧沟西瓜远近闻名,为村民带来不错的收益,2022年青杠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4万元。

      向明告诉记者:“去年,村集体和种植大户尝试种植了8亩通过鲁渝协作项目引进的仔姜新品种鲁中大姜,虽然遭遇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每亩产量依然达到了6000斤左右。尝到了甜头后,今年村里许多人都瞄准了这个项目,目前已有20多户村民种植,所以一听说专家教授要到村里来手把手传授技术、帮助市场销售,大家热情都很高,把专家教授当成他们增收致富的引路人。”

      当天,在青杠村鲁中大姜种植示范点,村民在姜田中围成一圈,聚精会神地聆听重庆文理学院园林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科技特派员黄科讲解种植技术要领。

      “大家看,种植鲁中大姜这个新品种,不用提前人工催芽,直接把姜种放在土里,它自己就会发芽。”黄科拿着姜种向村民讲解。

      黄科介绍,作为优质仔姜品种的鲁中大姜,产量高、卖相好,市场价格要比村民原来种植本地传统品种“火姜”(竹根姜)高出近1倍。

      去年,青杠村试种的8亩鲁中大姜,产值7万多元。除青杠村外,目前丰都包鸾镇、永川黄瓜山、荣昌盘龙镇等地也建立了鲁中大姜种植示范点。同时,还辐射到四川省内江市的东兴区。

      “我去年种的就是鲁中大姜这个新品种,头一年尝试,只种了2亩,收了1.2万斤左右,产量有原来种的火姜的两倍,收入近2万元。”冉义国表示,今年要扩大种植面积,大干一场。

      黄科告诉村民:“亩产6000斤的产量并不算高,去年丰都包鸾镇示范点种植的鲁中大姜亩产达到了1万斤哩。”黄科接着说,“之所以大家种植的鲁中大姜没有达到万斤的亩产量,是因为去年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另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种植过程中还没有完全掌握技术要领。”

      黄科一边说一边拿起锄头,现场为村民做示范:“种植时要边开沟边起垄,行距要在30厘米左右,株距在15厘米左右,沟深在25厘米。”

      除了黄科向大家传授鲁中大姜的种植要领之外,重庆文理学院另一位专家教授李会合也向村民传授了提升土质、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和相关技术要点。

      听了专家教授传授的“生财之道”,在场的村民十分激动地表示:“有了专家教授的上门指导,我们有信心把鲁中大姜的亩产量提高到每亩1万斤以上。”

      此外,为了帮助村民开拓线上、线下的市场和销售渠道,重庆市乡村振兴基金会还邀请了该市“巴味渝珍”的品牌运营专家来到青杠村,为村干部和乡亲们上品牌营销课,补足村里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短板,打造具有独特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产、供、销产业全链条,为青杠村发展的番茄、西瓜和生姜等特色种植产业开拓更多的市场销售渠道,帮助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官荣芸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0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