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一层层耳花,确认没有杂菌感染后,陈秀美走向菇棚外,通过控制系统检查温湿度参数。开春后,陈秀美种下的第一批银耳进入了最后的生长阶段。她每天巡护于各个菇棚间,通风、喷水,“要用心照顾这些银耳,在舒服的环境下它们才能烂漫盛放。”陈秀美说。
走进福建古田县极乐村,数十个菇棚藏在绿山腰间。凭借种植银耳,陈秀美和村内200多家农户们收入连年增加。陈秀美说:“以前我们的银耳虽被定期收购,但菇农收入不算多,没有定价话语权;有了新电商平台后,销路和收入都涨了不少,村民们种银耳更有动力了。”
国内最大的银耳种植区就在福建宁德古田县,古田号称“中国食用菌之都”。如果你碰见一个古田人,他可能会告诉你:“全世界90%的银耳在中国,全中国90%的银耳在古田!”这里年产食用菌近90万吨,成千上万的农户靠食用菌生产摆脱了贫困。如今,在电商平台的助力下,古田银耳逐渐进入全国消费者的视野,吸引着年轻一代的目光。
“10朵银耳9朵来自古田”
在野外,下过一场雨,就会有很多小蘑菇“蹭蹭蹭”地长出来,可并不是所有蘑菇都能轻轻松松养活,比如银耳就娇气得很。野生的银耳很少、栽培又麻烦,直到清朝,银耳比燕窝还贵。
明清时期,天然品相好的银耳是皇家的专属珍馐。据《本草诗解药性注》记载,银耳“有麦冬之润而无其寒,有玉竹之甘而无其腻”。随着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化培植,如今银耳已走入寻常人家,成了“平民燕窝”。
每当外地顾客提问为何古田银耳产量多、品质好时,刘健总会先幽默笑答“翠屏山水,‘菌’子好逑”。
古田种银耳的背后,是一段牺牲与回报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为了建设我国第一座地下水电站——古田溪水电站,古田人舍弃了千年旧城,任它被淹没在古田溪水电站蓄水形成的翠屏湖底下。意外的是,翠屏湖也回馈了古田人:湖泊周边水汽充沛,非常适合银耳生长。直到现在,全县的银耳种植业也多数在围绕翠屏湖的几个乡镇。
在刘健的记忆里,小时候父亲经常说,“种银耳最好要用山泉水,翠屏湖就是古田最好的礼物。”如今,28岁的刘健在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成了线上商家。据他介绍,家乡耕地资源匮乏,却拥有闽江、鳌江及福建省最大的人工淡水湖——翠屏湖,森林覆盖率超70%,全国银耳总产量的近90%来自这里。
从20世纪60年代起,当地开始尝试产业培植,银耳逐渐从宫廷贡品走入寻常人家,其种植产业成为古田县食用菌产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古田银耳”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银耳的营养成分丰富,是现在‘养生族’的最爱,我们想把家乡的好农货推荐给更多人。”刘健说,“银耳产业是帮助古田人从脱贫走向小康生活的主要途径,是我们古田人的根。”
“菇三代”拿过接力棒
从种得好,到卖得好,是一场三代人的接力。
在古田,几乎家家户户都与银耳结下深厚的情缘。据刘健的父亲刘传伟回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家中的老一辈开始带孩子们学习段木栽培银耳的方法。传统的段木栽培模式步骤复杂且成品率较低,没有收益保障,经常“折腾了半年,反而赔了本钱”。
1990年后,古田人在银耳瓶栽、袋栽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式创新。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菇农的效益大大提高,但背后仍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与汗水。刘健回忆:“爸妈每天夜里两三点起床,发现菇房气温低了就及时烧炭,气温高时再撤掉一些。”日子虽然苦,刘传伟不会抱怨,“凭着二十多年的经验,家里种银耳发生霉变的情况少了太多。科学还在不断发展,未来一定越来越好。”
刘传伟代表的“菇二代”们致力探索培养基配料比,在传统的麦皮、蔗糖、黄豆粉等基础上加入茯苓、莲子粉等新配料,提升银耳软糯绵滑的口感,营养价值更高。而为古田银耳开拓新销路的接力棒,传到了以刘健为代表的“菇三代”的手中。
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毕业后,刘健逆着父辈对他走出大山的期望,毅然回到了家乡。“父母靠种银耳撑起了这个家,现在该由我接过家里的担子,试试能不能给家乡出一份薄力。”刘健说,“种植银耳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在产量和品质都提升时,如不解决销路问题,大家没有收入,失去了种植热情,家乡的好特产就太可惜了。”
2019年下半年,刘健开设了第一家线上店铺。凭借大学时试水电商平台的一点经验积累,刘健对自己的小店信心满满。开店前,刘健走访调研——县里很多人试水过网售自家种植的银耳,但由于缺乏运营知识、不成规模往往以失败告终。但他依旧相信,电商平台数量庞大,只要银耳品质过硬,这次“触网”绝不会失败。
踏踏实实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店铺由每天一两单,到每天破百单,如今已每天发货超过一千单。四年来,店铺吸引了两万五千粉丝,累计拼单量超过150万。“这些年拼多多平台给了商家很多补贴,这份实惠我们也让利给了消费者。我们通过报名多人团、万人团活动,得到了平台的流量扶持,让百万消费者了解到古田银耳。”店铺后台数据显示,银耳在广东、福建两地最为热销,全国范围内综合复购率可达30%。
“每户平均一年种10万筒,可以拿到15万-20万的收入,有车有房,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刘健说,“我们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从村民手中采购,他们种得开心,种得放心,剩下的交给我就成。”目前,当地有500多户种植户通过合作社集中采收或散户定向收购的模式,在刘健那把银耳发往全国。
智慧菇棚护航“平民燕窝”
传统银耳的生长周期在60天左右,温度在22到25摄氏度之间最适宜,既不会抑制菌丝的生长,也不易生霉。因此,依靠传统栽培模式,5月气温升高后不宜种植,菇农们需要熬过夏日,才能种下新一批菌种。
如今,这种“靠天吃饭”的栽培模式已成为过去。工厂化种植在当地已成主流,生长周期十分规律,已基本缩短至41天。利用智能监测系统,菇农们可以通过手机远程监控菇棚内的温湿度、二氧化碳等指标,并完成雾化、喷水、除湿、补风、开天窗等操作,传统菇棚摇身一变“智慧菇棚”。
“‘智慧菇棚’的应用带来了太多方便,减少了菇农们上下山的频率,也减少了病虫害侵入的可能性。”刘健分享道,“智能系统的价格不低,目前还没在全县普及,但这一定是未来的趋势。”此外,古田县已有企业推行菌包生产托管、鲜品烘干托管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户生产效率。
在线上开店4年来,刘健也感受到了消费者的显著变化——年轻消费者占比增多,更多人看中银耳的品质、营养功效,不再一味以低价优先。对客服和评价区里的反馈,刘健会认真阅读,尽力满足消费者们的期待。
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成功牵手,使得菇农们可以选用改良后的菌种栽培,探索种植更优产品的方法。与此同时,木瓜牛奶银耳羹、本草银耳、冻干银耳羹、银耳清露等十余款深加工产品也将陆续登陆刘健的线上店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刘健团队里的核心成员,基本都是高学历的年轻人。据了解,包括刘健在内的“95后”“新新农人”在拼多多平台内数量超12.6万人,在涉农商家中占比超过13%。这些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高学历、懂经营、懂管理、擅长整合上下游的95后,正成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崭新力量。
2022年,古田县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近235亿元,超过50%的农户从事银耳产业生产经营。
刘健感慨,“大学生返乡创业做电商,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物流快递补贴、人才津贴……实打实地给我们提供了太多便利,越来越多人愿意加入电商行列。”据古田县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县里目前已有电商企业651家,电商店铺3492家。2022年,古田县网络零售额22亿元,同比增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