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 举报
    X
    “五无甘南” 从“无”到“有”
    178
    0

      短短几年时间,曾经环境“脏乱差”、牛羊粪便和垃圾随处可见的甘肃省甘南州尕秀村,不仅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走上乡村旅游发展路子,打造起了甘南州“第一个村级AAAA级旅游景区”。从传统畜牧业迈向现代畜牧业,从鲜少被外界关注到远近闻名的甘南生态旅游“明星村”,“五无甘南”让尕秀村实现了从“无”到“有”。

      变化源于2015年甘南州委、州政府在全州范围内大力开展“环境革命”、提出的“全域无垃圾”目标,以及该州着眼“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在创建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的基础上,于2021年初启动的以“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为内容的“五无甘南”创建行动。

      “一年打响,释放甘南‘力’;两年打通,凝聚甘南‘情’;三年打透,叫响甘南‘绿’;四年打成,塑造甘南‘美’;五年打红,释放甘南‘好’。”随着“五无甘南”创建行动的纵深推进,从“经济跟跑者”到“生态领跑者”,从“无”到“有”,甘南正在走上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破窗效应的“无”到甘南风情的“有”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生活在“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牧民逐水草而居、人畜混居的情况普遍,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牧区村庄环境“脏乱差”。面对由牧区人居环境引发的愈演愈烈的破窗效应,甘南州决心纵深推进“环境革命”。

      甘南州夏河县阿木去乎镇安果村,曾是一个贫困村。彼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人畜住一院、垃圾随处见”是安果村的真实写照。自从甘南州开展“环境革命”,这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果村先后实施了生态文明小康村、环境革命升级样板村、“一十百千万”工程旅游标杆村建设项目,完成危房改造和风貌改造,新建了旅游住宿用房,改造棚圈,建设文化广场、消防点、停车场、垃圾处理厂,新建排水防洪工程、木质景观栈道,修建了村道、巷道……

      “环境革命”也让合作市勒秀镇麻木索那村发生了巨变。当地农牧民告诉记者,为了改善居住环境,镇村两级干部到村民家中做动员,一次次的耐心讲解,让村民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后来积极参与其中。同时,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清扫垃圾,带动村民自觉维护环境。如今,村里不仅确定了统一清扫日,生活垃圾还会被集中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人居环境彻底改观。

      “2015年以来,甘南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入手,以环境革命为总抓手,在持续纵深推进中还原生态底色。我们坚持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全域治理、全时保洁,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宗教界代表人士和教育界广大师生‘五线同行’,各族群众积极响应、踊跃参与,万里草原人人都是环卫保洁工、个个都是宣传监督员。”甘南州有关负责人介绍。

      “环境革命”革新了甘南的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革除了人们的落后思想和保守心理,创新了农牧村发展模式,建成了2121个凸显甘南风情的生态文明小康村。甘南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甘肃省唯一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典型案例。“全域无垃圾”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响亮品牌”。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现场会、甘肃省乡村治理现场推进会在甘南州合作市举行,甘南州的乡村生态治理经验被推向了全国。

      从保护黄河蓄水池到打造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绿色,是甘南发展最亮的底色,也是甘南发展最大的优势。甘南州是我国长江、黄河上游地区重要的天然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素有“黄河蓄水池”“中华水塔”的美称,生态地位重要。

      近年来,甘南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保护作为立州之本,把绿色发展作为根本任务,举生态旗、走生态路、想生态事、做生态人,探索走出了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互促共进的绿色发展之路。

      甘南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深入推进甘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出台《甘南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启动实施总投资50.05亿元的甘南黄河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落实河、湖、林长制,实施玛曲、碌曲、合作等6县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草原和湿地保护与修复、农牧村水源地保护等项目47个,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生态环境总体持续向好。

      去年以来,甘南州以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为统领,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抓手,强化科技集成创新,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搭建先行先试平台,全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努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前些年,甘南农牧民群众对土地重用轻养,造成土壤养分失调。为了提升耕地质量,甘南州大力推进“全域无化肥”创建行动,积极推动有机肥逐步代替化肥,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态循环结合的种养模式。

      “我们棚里的蔬菜水果在种植过程中全部使用有机肥,出产的蔬菜水果在营养和口感上明显优于其他果蔬。”临潭县金谷丰现代农牧业产业园技术员李铠说。

      “我们按照‘全域无化肥’的要求,对冬小麦施用有机肥后,小麦口感变得更好,生产方式更绿色、更环保。”迭部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伴随着“五无甘南”创建行动的不断深入,如今,社会公众对甘南农牧特色产品焕发出的“有机、绿色、生态”特质的认同度越来越高。

      当前,甘南州正以培育打造绿色生态有机产业为抓手,把打造“全链条、全业态、全要素”作为推动农牧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以“五无甘南”为牵引,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品牌;把科学引导和有效激励作为保障农牧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把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农牧村增美,作为衡量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标准,努力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甘南州提出,到2024年,甘南将实现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健全,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有力,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产地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农业生态系统明显改善,绿色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从“美丽经济”兴业态到全域旅游旺人气

      生态底色,民族底蕴,甘南风情。仲夏时节,行走在甘南大地,湛蓝的天空下,缓缓飘动的洁白云朵触手可及,连绵起伏的丘陵、草原随风荡漾万顷碧波。优美的生态、旖旎的美景以及一个个散发着浓郁甘南风情的靓丽村庄、景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远方的客人。

      跟尕秀村一样,卓尼县康多乡白土咀村拉路河自然村从2017年开始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2018年启动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2020年打造全域旅游专业村,不仅走上了发展生态旅游的路子,还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小康圆梦,文旅担当”典型案例。

      “现在的拉路河,除了美味可口的本土菜肴和质美价优的精品民宿,还打造了全县第一个自然村活动中心。”康多乡有关负责人介绍,康多乡立足文化旅游标杆村、全域旅游专业村实际情况,认真落实“五无甘南”创建行动要求,围绕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环境友好型、红色旅游型、民俗文化型等主题定位,做足生态、形态、业态、活态、神态“五态”文章,着力打造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标杆村、全域旅游专业村。同时,创新开发经营模式,结合农牧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土地入股、资产入股、集体入股等方式,促进形成了党组织引领、致富能人带动、“公司+农牧户”“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等开发经营模式,大力开发高原游牧文化体验游、农牧生产生活体验游、农牧特色美食游等旅游产品,满足广大游客体验需求;依托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广大农牧民群众将山野菜、牛羊肉、青稞酒等原生态农牧副产品开发包装成商品进行销售,加快形成农牧民增收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正如记者采访时看到的一样,伴随“五无甘南”创建行动的纵深推进,甘南不仅绽放出了由内而外的美,还让一个个像尕秀、拉路河一样的生态文明小康村,迈出了兴业态、旺人气的坚实步伐。


    1
    赏钱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
    恢复多功能编辑器
  • 3 1
  •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