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7月19日,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在重庆举办“山城论剑——2023中国奶业发展战略高层论坛”,赋能新阶段奶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擘画新时代奶业战略愿景。
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高鸿宾在作《奶业目前的困难和预期》主旨报告时指出,目前中国奶业面临着需求萎缩、消费降级、价格低迷、成本高企等严重困难,但中国奶业20强企业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极其负责的态度信守承诺、履行合约,严格遵守契约精神,即使面临巨大亏损也没有拒收、限收、压价,体现了擎天巨柱的重要作用和胸有大局的责任担当以及行业团结精神。
高鸿宾认为,尽管世界范围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我国奶业仍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人均奶类消费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每人每天饮用300—500克牛奶要求相差甚远,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仅是亚洲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三年疫情使牛奶变成了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食品。
高鸿宾强调,奶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依靠科技进步,用更加开放、谦虚的态度去学习、借鉴、吸收一切可以促进奶业发展的技术,来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二要培养和创造市场需求,目前常温奶市场已基本饱和,低温奶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奶酪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国内大企业应引领奶酪发展,培育奶酪消费需求,一旦我国广大群众变喝奶为吃奶,就真正打开了奶业需求的天花板,中国奶业发展将有一番新的天地。
据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介绍,委员会集结全体委员,历时一年的调查研究,最终形成三大课题研究报告,赋能新阶段奶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阐述了奶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内涵,指出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存在良好产业基础以及在养殖、加工、消费、全链条等方面存在的主要瓶颈,提出我国奶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并给出积极的政策建议和行动举措。《促进我国乳制品消费战略研究报告》深入研究中国奶类消费现状和特征,从供给端和消费端分析我国奶类消费制约因素,提出我国奶业通过创建中国奶业20强企业发展平台,加大产品创新,拓展消费渠道,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广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开展中国小康牛奶行动等方式积极促进消费提升,并给出未来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提升消费水平的建议和措施。《中国奶牛种业战略发展研究报告》着力分析奶牛种业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技术卡点,对比国际奶牛种业发展趋势,深入研究推动我国奶牛种业振兴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助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全面提升我国奶业现代化水平。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李胜利认为,新阶段奶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在通胀退潮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奶价呈现共振回落走势;较高的成本和低迷的需求,使近年来主要出口国牛奶低速增长,而国内随着消费增速向均值回归、快速扩张的产能释放,导致了奶牛养殖周期由景气向调整切换,国内奶业面临着阶段性奶源过剩;受厄尔尼诺影响,饲料成本维持高位;中国新生婴儿近5年下降44.5%,将导致10年后我国牛奶消费总量萎缩150万吨;我国乳制品结构和奶源南北不平衡制约着我国奶源的阶段性过剩。建议政府在产业纾困的大背景下,出台稳收奶、稳奶价、加大产业扶持的政策,建立产业预警机制,做好“奶价保险”、提高粗饲料收储补贴、过剩生鲜乳生产奶酪\大包粉补贴等短期纾困政策调整,以及种养结合补贴、种业振兴、“两病”净化、智能化、特色乳制品开发等产业素质升级政策的长期引导。
据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执行总裁张剑秋介绍,伊利发挥新时代民族企业主体优势,通过稳链固链,带动上游牧场单产平均提升5.33公斤,持续稳固奶业发展基础;通过补链融链,创新集成奶牛种用胚胎高效生产核心技术,提高奶牛育种的关键技术自主化率,提升奶业全产业链发展韧性;通过强链延链,建设并完善全球智慧链,引领打造产业链国际合作新的增长点,增强奶业全产业链发展动能,助推中国奶业迈向新台阶。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卢敏放认为,当前中国奶企亟须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大幅提升基础研发、产品研发的投入,从乳品口味到营养健康,从消费体验到增值服务,不断推出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惊喜、给市场带来更大价值的新产品;二是加速数智转型,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产业链运营效能;三是推动合作共赢,与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建立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共同成长的合作关系,实现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