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年轻干部包村日记里的抗洪惊险瞬间
    13
    0

      “89岁老人出现心悸”“84岁的老人出现呼吸困难,进行了输液”“晚上10点对患病老人进行了复查”……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狼儿峪村包村工作队队长孔令伟将这些天抗洪救灾中发生的事记在了小本子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浏览这本工作日志时发现,8月1日、2日两天,孔令伟记录的内容最为惊险和忙碌。

      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7时,北京市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单站降雨量破历史极值,昌平区王家园水库降雨达到745毫米,是北京地区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的最大降雨量。流村镇是昌平区距离这个水库最近的镇。

      流村镇受灾最严重的几个村,常住居民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暴雨来袭时,一群年轻的包村干部挺身而出,守在防汛救灾一线,转移受灾群众,救助被困人员,现在又马不停蹄投入灾后重建工作。

      流村镇共有28个村,每村都有一支包村工作队,在防火防汛、重大活动服务保障等工作中,包村工作队下村指导村里开展工作。在防汛工作中,他们会根据雨情住在村里,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开展工作。包村工作队成员中有不少是来自乡镇职能部门的年轻人。

      在本次特大暴雨中,狼儿峪村3座桥体被冲毁,洪水斜插着涌进村庄,阻断了多条道路。孔令伟介绍,从7月29日来到村里开展防汛预警工作开始,他同220余名村民被困在村里6天5夜,断水、断电、断网,只能通过村里唯一的一部卫星电话与外界取得联系。保障村民安全,是村“两委”和包村工作队的首要任务。

      8月1日晚,天刚擦黑,一名78岁患有心脏疾病的老人被家人抬到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邱磊紧急通过卫星电话联系到镇里寻求救援,经多番协调,确定一架直升机将于次日一早来接走患者。

      飞机的起落点在村附近的一座山上,8月2日一早,孔令伟和同事用行军床抬患病老人上山。山路崎岖不平,路面在暴雨后更加泥泞,“脚底板在雨靴里直打滑”,孔令伟说,他们5个人用肩扛、用手举,用臂挡住灌木,艰难地将老人送到了山顶。最终,由于天气原因直升机无法降落,老人又被抬下了山。

      除了这名患者,村里还有需要透析、呼吸困难的村民等待医治,镇里又紧急联系了救援部队。8月2日下午,4名消防应急人员护送两名镇上的医务人员徒步抵达狼儿峪村,对村民进行诊疗。

      8月3日,狼儿峪村村民全部转移出村,岁数大、行动不便的村民由救援部队用担架、床抬出了村。

      退役军人刘炙朋是流村镇城乡建设办公室的青年党员,他连续几日坚守一线,辗转多个村庄实施救援。由于暴雨冲垮了道路,为赶到受灾村庄,刘炙朋和救援人员尝试了各种方式,有时是坐在工程铲车的斗里逆流而上,有时是手握长竹竿探路徒步涉水前行。

      刘炙朋回忆,7月31日晚,南雁路发电站段被洪水冲断,部分游客被困。当时暴雨还没停,信号断断续续,在确定被困游客、村民共14人的具体位置后,他深入险区成功救出受灾群众。受灾地区环境复杂,刘炙朋在救援中被扎伤右脚,经过诊断认为没有危险后,他继续投入救灾工作。刘炙朋说:“哪里灾情最重就往哪里冲,这是军人本色。”

      韩台村是流村镇这次受灾最为严重的村子之一。韩台村包村工作队队长刘旭从7月29日起便开始协调和参与转移村民的工作,并检查泄洪渠,查看老百姓房屋进水情况,铺放沙袋,观测路面水况,设立警示牌等。

      7月31日,当刘旭和村支书排查险情转移群众时突发山洪,湍急的泥石流将刘旭卷出20米开外,他被石头、建筑物和树枝裹挟,好在最后被一面没有冲垮的墙拦住了。“从废墟里爬出来没顾得上疼,得赶紧联系村干部。”刘旭说,“当时就想着把下游的村民往高处转移,避免受到次生灾害影响。后来,我们第一时间将韩台村受灾情况反馈给上级部门,也为外界支援韩台村抗洪救灾工作赢得了时间。”

      王浩是一名90后共产党员,去年9月从部队转业来到流村镇,成为包村工作队队员。他回想暴雨中的险情时说:“在村里任何墙边、电线杆下站着,感觉它们可能会倒了砸着你。在山体旁,怕山体滑坡。在管道旁,怕管道塌方。”

      在防汛救灾一线,为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王浩组织年轻村民自查自救,并救出4名村民。随后,王浩又带领村干部和党员赶到村委会大院内疏通积水并抢救出应急药品,并联系村内小卖部老板查看食品和饮用水库存情况。

      王浩说,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那便是尽可能保障村民安全,“我没考虑太多,只能说我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军人应有的素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 刘尚君 实习生 陈智敏 王可意 来源:中国青年报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