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文明润乡村。近两年来,根据农业农村部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全国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了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工作。各地积极行动,标本兼治,综合运用教育、规劝、奖惩、示范引导等多种措施,有效遏制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一幅幅以文明为底色的乡村画卷越绘越美。
党员干部示范引领 推动移风易俗持久深入
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已成为一种常态。他们是群众身边的旗帜、标杆,其行事作风对乡风民风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持久深入,尤其需要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领广大群众转观念、破旧俗、树新风。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我是党员,必须带头抵制高价彩礼。”前不久,江西省乐平市涌山镇涌山村党支部书记王祥勇的儿子订婚,他主动与儿子的女友王华一家提起抵制高价彩礼的话题,得到王华及其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婚姻更重要的是爱情,而不是彩礼。王华最终只要了1.8万元彩礼,并表示她非常认同倡导移风易俗,破旧立新。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小黑箐镇的党员干部带头宣传示范,充分利用入户宣传、巡山护林、卡点值守等时机,向群众宣讲《凉山州移风易俗条例》,引导群众领会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表率作用,用一言一行影响群众,促进群众转变观念。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明花乡的党员干部签订《党员干部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引导身边人养成不攀比、不讲排场、不摆阔气的良好风尚。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员干部做在前面、率先落实,群众必定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热情响应,移风易俗工作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健全“一约四会”制度 保障移风易俗常态长效
各地通过完善机制,健全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一约四会”制度,激发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使移风易俗工作常态长效。
“文明人,明礼仪,重德行。”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东峡乡下脖项村,一句句脍炙人口的村规民约“三字诀”在村民之间口口相传。为了让村规民约接地气、好理解,村“两委”广泛听取民意、凝聚民智,在村规民约制定的过程中让村民“唱主角”,强化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纸上的村规民约化为全体村民的自觉行动,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六渡河村通过“四会”制度集中群众智慧,通过弘扬新风正气推动移风易俗。道德评议会每季度开展一次集中评议,对评议出来的先进事迹进行表彰;红白理事会对村内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的“办事”流程、场所、席面、车辆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村民操办红白事并监督“办事”过程,鼓励村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禁毒禁赌会通过设立禁毒禁赌举报箱,及时掌握村内赌博等违法犯罪苗头;村民议事会则针对村里的一些公益事项,充分发扬民主,组织村民直接参与讨论、决策,积极协调、处理村民间的矛盾纠纷。
弘扬传统美德 营造移风易俗浓厚氛围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为目标,挖掘传统美德的思想精髓,创新移风易俗方式方法,让公序良俗成为乡村的主导力量。这是许多地方在实践中总结出来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王寨镇后洼村组织村里的老党员、老乡贤、老村干、老退伍军人、老教师,发起“用孝道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宣传身边的尊老典型,倡导村民从自身做起,带动左邻右舍,树立良好家风。村里还推出多种举措,推广协议赡养老人模式,确保每位老人得到充分地帮扶,既增强了村里老人的幸福感,又净化了农村社会风气。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遂城镇大马各庄村大兴尊师重教之风,倡导文化育人,村党支部每年都为考上大学的学生披红戴花,学生家长更是受人尊敬。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积极推广“四菜一汤”制度落地落实,召集老村干、无职党员、村民组长、酒席总管等重点人员组建红白理事会群体15个,按照“一事一登记”原则对区域内的酒席办理进行严格管理,并明确“四菜一汤”的酒席办理规模,极大改变了曾经“酒席吃一半剩一半”的浪费现象,解除了村民的酒席办理压力。
各地的实践启示我们,宣传引导,营造移风易俗浓厚氛围,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一约四会”制度,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教化作用,多措并举,定能形成弃陋俗、树新风的强大舆论场,让移风易俗的文明之花绽放在乡村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