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选好一个人,带强一个村 ——访河北省衡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晓雁
    321
    0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13年以来,河北衡水市针对一些底子薄、发展慢、村情乱、班子弱的村,先后选育2548名创业有成、热爱家乡、熟悉农村、群众认可的优秀党员企业家回村任职,通过选好一个人、带强一个村,探索出了一条能人回村任职、班子得到加强、群众得到实惠、后进变先进的路子。记者对衡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晓雁进行了专访。

      安平县杨屯村党支部书记刘影(左二)带领农户发展优质谷子等特色产业

      记者:张部长,请您介绍下衡水市组织动员党员企业家回村任职最初的思路源于什么?

      张晓雁:组织动员高素质的党员企业家回村任职,是源于枣强县大营镇芍药村的成功实践。过去,该村“两委”班子长期瘫痪,群众上访不断。2007年,大营镇党委动员在北京做皮草生意的党员企业家王文忠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镇党委指导下,王文忠建起了一支作风民主、处事公正、责任心强的村“两委”班子,同时,他又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运用到村级建设和管理中,带领村民创办了裘皮服装合作社、无公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有效地整合了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短短五、六年时间,全村人均年收入增长3倍,芍药村华丽蝶变为富裕和谐的“全国文明村”。

      芍药村的变化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市委组织部研究制发了《关于加强企业家村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把培养选拔企业家村官作为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创新举措,在全市推行“企业家村官计划”。

      记者:衡水市选拔回村任职企业家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张晓雁:回村任职的民营企业家除具备农村干部的基本素质外,还必须符合“两高三强”的要求,即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发展能力强、奉献精神强、协调能力强。同时明确“四不选”,即群众口碑较差的不选、回村动机不纯的不选、工作业绩不好的不选、身体状况不适应的不选。

      我们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结合实际制定了“多数党员群众推荐—乡镇党委谈话动员—乡镇党委动议酝酿—县乡资格联审—县乡联合考察—乡镇党委任命(村级选举)—县委组织部备案公示”的基本操作程序,做到选准人、选好人。

      记者:如何确保回村任职企业家留得住、干得好?

      张晓雁:为了让企业家回村任职干有方向、做有动力,我市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建立责任目标考评机制等,引导和激励他们在乡村振兴的主阵地“亮相出彩”。

      专题培训方面,通过省级示范培训、市级重点培训和县级兜底培训,每年至少对企业家型村党组织书记集中培训一次,重点学习农村政策、条例法规,现场讲授农村工作、群众工作经验。同时强化日常监管,落实“三审一谈”工作机制,推行“五议三公开”工作法,并且每年年底开展“双述双评”。

      为调动干事创业积极性,我市还注重加强对企业家村官的帮扶和激励,通过给支持、给政策、给荣誉,使其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业激情、服务热情。2019年以来,全市优秀企业家型村党组织书记中,已有15人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25人考录为乡镇公务员,479人推选为县级及以上“两代表一委员”。

      记者:10年来,衡水选育优秀企业家型村党组织书记成效如何?

      张晓雁:企业家型村党组织书记上任后,充分发挥个人信息、资源、人脉、经验等优势,用企业团队管理模式抓班子、带队伍,用已有资金技术优势解民困、帮民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建强了村级班子。民营企业家普遍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干事创业的事业心强、回报乡亲的热情高,形成榜样力量和示范效应,促进村干部更加团结、干劲更足,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进一步增强。

      找到了致富路子。企业家回村后,迅速成为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推动力量。如阜城县张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张勇,回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流转全村1000亩土地种植冬桃,建立了张家桥循环农业产业园,帮助冬桃种植户年收入增加16000多元;还建设了占地50亩的加工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故城县的多名企业家型村党支部书记,探索实行“村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保险+银行”的新型经营模式,实现了粮食增产、集体增收、农民增富,并在全县推广,带动507个村共增收1800多万元。

      解决了一批问题。企业家型村党组织书记充分发挥见多识广、敢闯敢拼的优势,敢于回应群众诉求,敢于较真碰硬,在治村、兴村、强村过程中展现出较强的领导力、战斗力、执行力。如桃城区赵圈镇戴口村,以前是个道路狭窄、环境脏乱、账目混乱的落后村,企业家代存勇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带领干部党员动用车辆136台次,将“垃圾山”彻底清理干净,动员村民改造危房、拆除断壁残垣32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清理了5份不合规承包合同,重新发包闲散地100多亩,为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

      截至目前,企业家回村任职的村,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超过80%,打造了省级美丽乡村436个、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60个。

      本报通讯员 李国帅

      本报记者 刘琼


    0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