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黄大发、“改革先锋”余留芬、“当代女愚公”邓迎香等先进典型人物,之所以能够在黔贵大地不断涌现,正是源于贵州紧紧依靠农民、充分相信农民,给农民更大实惠和更多自主权,让农民在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上放开手脚大胆想、大胆干。也唯有如此,才能找到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真正形成乡村振兴的原动力。
人民至上的发展观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贵州瞄准共同富裕目标,坚持兜底式保障增收、开发式促进增收“两条路径”双管齐下,以人民至上为旨归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农民群众满意的笑为目标解决好发展成果共享问题,让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无缝衔接踏上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
镜头回到花茂村,就在“红色之家”门口的院墙上,白底红字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留下的“金句”:“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
几年前搬进六盘水市钟山区水月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家的谢国成,说起家里的变化越说越开心:“不仅住进了新房子,还有新农合,治病少花钱;也买了社保,每个月领几百块钱;老家的土地流转了,每年有分红,还有各种补贴。没有好的政策,就没有今天的幸福。”
如果说脱贫攻坚致力于消除绝对贫困,主要解决贫困群众的基本生存问题,那么面对共同富裕的目标,衔接段工作则要瞄准发展问题。“强化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能力,毫无疑问是衔接段各项工作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贵州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彭锦斌表示。
2022年,贵州启动农民增收三年攻坚行动,政策精准对路,效果立竿见影: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3221元,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脱贫人口减少19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7元,增长6.6%。
仔细翻看贵州农民的增收账本,愈加“多彩”,愈显厚实:
兜底式保障稳中有升——
从今年4月起,贵州将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提高到每年6086元,增幅15%,首次突破6000元。重点围绕低收入群体,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一旦出现收入骤减、支出骤增,行业部门及时预警、快速反应。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对享受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性救助等政策的群众,应保尽保、应帮尽帮。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稳住了——
稳岗就业依然是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的关键。今天人们提到“纳威赫”三个曾经的深贫县,不再说“去不得”,转而赞“了不得”。毕节完成全市600多万劳动力数据采集,过年返乡待就业的、脱贫人口长时间未就业的,基层干部通过平台提示就能点对点开展好就业指导。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有了15个毕节劳务协作工作站,广州市有了24个“山海心连之家”,外出务工的毕节人也有了“娘家”。“毕节扫码找工作”小程序运行3年来,15.07万个省内外招聘岗位“倚码可待”。
2022年,贵州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作用,搭建完善用工信息对接平台,越来越多的“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黔灵家政”“黔旅工匠”走出大山,成为高薪技术人才。通过东西部协作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35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6.34万人。
农民的收入更加多元了——
从随风摇曳的刺梨金果,到享誉全国的湄潭翠芽,从红红火火的遵义朝天椒到满口沁甜的修文猕猴桃……山还是那片山,地还是那块地,从前在土里刨食求温饱,如今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三产融合持续深化,产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脱贫地区产业不断做强的同时,农民也从产业链增值收益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守家就业,不再“候鸟式”外出打工,是黔西市化屋村绣娘陆木贞的新动向。“就在家门口工作,一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我很满意。”从脱贫群众化身职业绣工的陆木贞一边说,一边熟练地踩着缝纫机制作苗绣、蜡染制品。村BA比赛期间,大量游客成功激活乡村消费,苗族大妈推车售卖的一碗卷粉,日销售额能达到1万元。在旅游、品牌、流量、品质的多方加持下,龙里县的1斤鲜嫩豌豆尖能卖到100元,成为热销“北上广深”的抢手货。
农民从村集体的壮大中分享到更多红利——
在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中,贵州有6个村榜上有名。以“亿元村”为代表,越来越多的黔贵乡村在提升发展条件和发展能力上跑出“加速度”:
田冲村的优质稻米加工厂里,村民依靠加工打开发展之路;周寨村的红薯粉加工生产线上,特色食品“接二连三”创造更大的价值;二官村和高田村相继建成的“金菜园”,吸引外出能人返乡种菜,产品畅销南方各大城市;田坝社区在“茶海之心”发展茶旅产业,让荒山变茶园,让绿叶变“金叶”;平滩村的一根猕猴桃藤,“牵挂”出满坡满园的丰收之果……
走进台江县养汪村的高密度养殖鱼池基地,不时可见鱼儿冲出水面惊起片片涟漪,村民正忙着起鱼、称重、打氧、装车,一幅山清水秀、水美鱼肥的景象。今年以来,养汪村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与水产企业达成协议共同发展高密度养鱼,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有望突破30万元。
大河有水小河满。今年,台江县全面实施百万村集体经济工程,创新组建全民性集体所有制的“村级乡村振兴公司”,选优配强公司管理班子,优先推荐“50%归村集体、30%归全体村民、20%归公司管理者”的利润分配比例,开创盘活“三资”型、发展产业型、居间服务型等模式。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近1700万元,同比增加107%,温泉村、红光村、巫梭村先后成长为百万元集体经济强村,实现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双赢。
伴随着2022年贵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4.8%的增长,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家用汽车也增长到26.24辆。贵州的实践再次证明,当亿万农民的荷包愈加饱满,广袤乡村的消费潜力就会被充分激活,将会释放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能。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这就是贵州,有着山一样的脊梁;这就是贵州,有着水一般的坚韧。从“扶贫开发示范区”到“巩固衔接样板区”,从啃下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到贡献有效衔接可鉴的经验,贵州上下同心、一往无前,披荆斩棘、奋楫破浪,定不负总书记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