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解码红色基因 释放发展动能——河南省安阳林州市探索红色基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18
    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0月参观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2023年10月22日至31日,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分校2023年秋季学期第二党支部第一小组赴林州,围绕“红色基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展考察调研。调研组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谷文昌生平事迹展馆、扁担精神纪念馆、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旧址等地,走访了1个街道、7个乡镇、10个行政村以及1个开发区、1个产业园、2家企业,同村镇干部、企业领导、劳动模范、普通党员、群众代表等座谈交流,解锁红色密码,探寻林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精神密码”。林州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传承红色基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锚定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一、林州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林州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区,太行山最秀美的一段留在此处。面积2046平方公里,人口116万。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657.4亿元,同比增长4.8%,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安阳五县第一。林州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2022年荣获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县级市品牌百强、全国制造业百强县(市)、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市)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

      林州是一片红色热土,孕育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林州作为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分区重要组成部分,先后有八路军129师、八路军115师等部队进驻,刘少奇、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工作。抗战时期,被称为“豫北小延安”的八路军豫北办事处向延安秘密运送黄金13万两、子弹百万发、安全过境干部学生一万多人。林州参加革命27460人,烈士3659人,支前参战近30万人次。解放前夕,林州干部纷纷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融入南下干部队伍,背井离乡,远赴南方,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的建设。

      20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克服极端困难条件,引漳入林,重整山河,历时近10年建成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彻底解决严重缺水问题,创造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南下干部谷文昌,在福建省东山县苦干14年,带领群众战胜风沙,根治旱涝,把荒岛变宝岛,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上世纪40年代起,林州石板岩镇供销合作社职工数十年如一日,铁肩挑担、翻山越岭、走村串乡,服务民众,铸就了“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

      二、“精神变物质”的生动实践

      林州是一座精神之城。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生命密码,是林州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开发红色旅游文化发展的富矿,是推动林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红旗渠精神是林州的精神底色,是林州人民薪火相传的血脉。林州市委将红旗渠精神作为立市之本、兴市之魂,开展红旗渠精神“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活动,在基层党组织广泛举办座谈会开展新时代弘扬红旗渠精神大讨论,使得红旗渠精神成为林州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不竭力量源泉。六十多年以来,林州人民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四部创业曲”,富了百姓,美了乡村,活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小康目标。

      (一)红色基因赋能文旅业态。红色基因融入林州人民的血脉,为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红色力量。林州依托红旗渠纪念馆及分水岭、青年洞、谷文昌事迹展览馆、扁担精神纪念馆、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旧址等革命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红色培训研学,打造出一张红色文化旅游的靓丽名片。红旗渠干部学院被确定为中央国家机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外国政党培训重点合作院校之一,截至2022年11月共组织各级各类培训班次6000余期,培训国内学员33万余人,外籍学员500余人次。2021年以来,红旗渠精神营地、红旗渠研学成长营地、红旗渠研学基地“两营地一基地”开始运营,实现日均接待中小学生1万人次。红旗渠已成为全国响当当的品牌,发挥自身辐射带动效应,又培育出太行山大峡谷和林虑山滑翔伞基地等旅游产业,形成了“红、绿、蓝”三色旅游业态。2021年,红旗渠景区上榜全国最受欢迎的十大红色旅游景区,太行大峡谷景区入选全省首批交旅融合示范景区。2022年,林州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国字号”旅游品牌达40个。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138.52万人,综合收入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5.83%和103.44%。近年来,林州民宿产业迅猛发展,全市民宿数量已达到800余家,“红旗渠人家”已成为精品民宿品牌。

      (二)红色基因助力产业升级。林州深挖红色文化资源,释放林州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六十年代初,凿山铸渠培养了一大批能工巧匠。改革开放初期,十万大军出太行,奔赴全国各地从事建筑业。如今,林州建筑公司已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560多座城市以及中东、非洲、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中国建筑之乡”。林州60%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从事建筑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建筑业,居民银行存款余额的60%得益于建筑业。建筑业已成为林州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拓展了农民的致富渠道,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改变了城乡面貌。进入新世纪以来,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林州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截至目前,林州市工业企业数量达3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182家。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推动钢铁、汽配、煤机等传统产业“上新”,林州全力打造装备制造、精品钢及深加工、新材料、绿色建材等百亿级生产基地。近年来,以光远新材、致远电子为代表的一大批电子新材料企业先后落地,成为引领林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

      (三)红色基因推进城乡发展。城乡宜居宜业、生活富裕富足是林州人民的美好向往。林州依托“有山有水有精神”的独特资源,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持续提升城建管理水平,努力推动林州现代化发展进程。目前,林州城区高楼林立、街巷整洁明净,林河工程构建了林州水系大循环,打造“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态文明城市。同时,林州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以业兴农,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庙荒村、止方村、桃花洞村、麒麟台村、下里街村等一批乡村借助太行美景,发展民宿经济,使得村庄更加美丽,百姓更加富裕。2022年,林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02元,同比增长4.7%,在河南县级市中名列前茅。

      (四)红色基因补足精神之钙。林州坚持以红旗渠精神育人,始终把红旗渠精神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必学内容,固本强基,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林州组织四大班子成员及直属委办局“一把手”定期重走总干渠坝,重温修渠故事,感悟红旗渠精神,接受精神洗礼,坚定理想信念。同时,领导干部在讲党课时重点讲述红旗渠精神,鼓励党员干部多读红旗渠相关书籍、多去红旗渠坝上走一走,从先辈们修渠的艰难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林州坚持把用好红旗渠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及40个党员干部开放式教育基地作为主平台,进行“万名党员干部大培训”、党支部书记“头雁”工程等教育培训,实现林州全市党员干部轮训全覆盖,注入红色基因,补足精神之钙,全面提高了党员干部尽职履责的意识和能力。

      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林州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福祉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然而,林州资金、人才等同发达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红色基因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潜能释放不够充分。

      (一)红色基因赋能意识有待提升。利用红色基因促进发展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调研组发现,一些单位和村庄依赖红色基因发展的动力欠缺,红色基因与自身发展的结合不够紧密。红旗渠精神闻名遐迩,林州知名度却相对比较低,多数人只知红旗渠,却不知在林州。红旗渠品牌效应没有充分注入林州的宣传推广,发挥出应有的品牌辐射作用。

      (二)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有待提升。任村镇的八路军豫北办事处、冀南银行、抗日完全小学等一批重要革命旧址,是一座红色文化富矿。目前,对旧址进行有效保护工作,体系性开发、立体式推广,综合利用比较滞后。红色宝藏仍处在“沉睡”状态,没有“活”起来。同时,红旗渠品牌辐射效应尚未充分释放出来,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有待提升。“红色品牌”价值未能完全转化为实际收益。建筑业在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下,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任重道远。文旅产业发展现状与当地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不是很匹配。城市建设中依然存在如旧城改造、地下管网升级等历史欠账问题。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仍需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四)聚才汇智能力水平有待提升。林州虽然出台“筑巢引凤”的相关政策,但依然存在“引不来、留不下”的人才困境。高新企业发展中需要的高精尖技术人才比较欠缺。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大批建筑工匠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失比较严重。乡村缺乏乡贤、能人、致富带头人。

      四、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的路径

      1944年率先解放的林州是孕育红色基因的沃土。红色基因一直以来为林州发展注入了红色动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林州需要加强传承红色基因,在红色文化利用、创新能力拓展、人才资源汇聚等方面继续发力,探索破解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进一步增强红色意识。加大红色文化传承,打造一个场景讲述一个红色故事的情景体验场所,做实做深“林州人讲好林州红色故事”的宣讲活动,充分发挥“红旗渠精神传承人”言传身教作用。开展红色家风传承、革命精神感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使得红色文化入心入脑,进一步激活林州人民血液中的红色基因。

      (二)进一步挖掘文旅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数字智慧旅游平台。在提升现有文旅项目品质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金融支持,集中力量综合开发唯一在农村的八路军豫北办事处等红色革命旧址,使沉睡的红色宝藏焕发出新的生机。要加大红色文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中央及各级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及自媒体平台,通过微视频、网络直播、网红达人推介等多种形式,打造林州红色旅游品牌。

      (三)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利用区位优势,整合晋、冀、豫三地资源,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优化创新激励机制,提升政府效能,在合作联动中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竞相发展。围绕钢铁、焦化、纺织、建筑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以红色基因为内力,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技术发展为支撑,做强优势、做精特色、做优品牌,强化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强链,形成较强竞争力。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大金融资源配置和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上下游、供应链产业链有机整合,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块状发展的良性态势。

      (四)进一步聚力招才引智。林州需要依托本地职业教育,为乡村培育实用人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为企业培养技能工人,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政府资源调控和政策引导的激励作用,完善全链条人才机制,优化招才引智配套措施,从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构造更具竞争优势的人才政策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集聚人才和智力。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加强与科研院所、研究机构合作,引智入林,在红旗渠畔激荡起人才强音。(臧亮、宋宏斌)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