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 举报
    X
    河南新乡:乡村处处换新颜
    92
    0

      干净的农家小院花团锦簇,规范化的种养基地生机勃勃,白墙青瓦的房屋错落有序……走在新乡县的村庄田野之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映入眼帘。

      今年以来,新乡县以实施“三通一规范”工程为抓手,加快省乡村建设示范县建设,着力打造“千万工程”新乡县实践,让广袤农村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转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补短板

      “三通一规范”打基础

      翟坡镇焦田庄村一处大棚旁,村民陈艳梅正忙着扩建自家的草莓采摘园。自村里“三通一规范”工程建设完成后,村里环境大变样,周边来采摘的顾客多了不少,陈艳梅琢磨着把草莓采摘园变成家庭农场,能再增加一些收入。

      “现在村里的路顺了,环境也好了,来玩的人也多了,所以我们在现有5个大棚的基础上,再建5个大棚,以后不仅可以采摘,还有儿童游乐设施、餐厅。”陈艳梅乐得合不拢嘴。

      得益于“三通一规范”的开展,新乡县已有不少像陈艳梅这样的农民因为基础设施的改善而拓宽了致富门道。

      推进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何切入、从何抓起?新乡县给出方案——实施“三通一规范”,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统筹推进。“三通一规范”即道路、自来水、污水收集“户户通”和弱电线路入地规范,新乡县按照“镇村一体、群众主体、分类推进”思路,积极探索“发动群众共谋、组织群众共建、依靠群众共管”的建设模式,率先启动了79个村的“三通一规范”工程建设,有力推动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

      科学谋划。新乡县编制了《“三通一规范”建设规范操作手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规范施工材料、施工程序、建设标准等,将道路、自来水、污水收集“户户通”和弱电线路入地规范进行一体谋划,列出最优管网走向和最符合群众意愿的实施方案,由乡镇专班审核,县专班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全程督导。

      降本增效。按照建设计划,新乡县178个村全面完成“三通一规范”建设任务,预计需要投资9.9亿元。钱从哪来?新乡县充分鼓励群众自建、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合理压缩建设成本,创新探索出了“六个一点”投资模式,即向上争取一点、县乡奖补一点、企业让利一点、自建节约一点、集体出资一点、社会募捐一点。通过整合各方资金、压缩投资成本,可节约各类成本5.2亿元,项目总投资由9.9亿元降到4.7亿元,降幅达到52.5%。同时,用财政资金1.7亿元撬动了9.9亿元的项目实施,直接撬动比达到1∶6,实实在在降低了建设成本,减轻财政投入压力,达到了“小财政撬动大民生,新模式办成大实事”的效果。

      截至11月24日,新乡县首批79个任务村的道路“户户通”、自来水“户户通”已全部完成;污水管网“户户通”已竣工60个村,竣工率76%;弱电规范已竣工31个村,22个村正在施工推进中,11月底即可实现“大头落地”。

      重特色

      分类施策扮靓乡村

      七里营镇杨堤村是一座历史悠久小村庄,村内保留有二十世纪以来各个年代的豫北特色民居,然而由于基础设施较差、人居环境落后,这座有着“豫北民居博物馆”之称的村子给人一种破败的感觉,不仅没有在乡村建设中成为标杆,反而一度拖了后腿。

      怎么办?新乡县邀请全国知名乡村建设专家担任乡村建设规划顾问,用“一修复三实现”的设计理念激活村庄活力,扮靓乡村,留住乡愁。按照不改农村风貌、简朴自然的原则,对村庄进行修复与保护,做到“不砍一棵树,不扒一间房,不填一口塘”,让整个村庄保持最初的自然形态。

      编制村庄规划过程中,村“两委”和乡村设计师逐户走访,充分沟通,一起制定群众“看得懂、能落地”的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随时采纳群众的强意愿和好建议,边建设边调整,让“自上而下”的规划要求与“自下而上”的农民诉求有效衔接。

      有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杨堤村还将闲置宅基地成功利用起来,建设了豫北特色民居、日间照料中心、产业小院、“堤上人家”等乡村美景,擦亮了和美乡村底色,方便了村民生活,村集体收入也实现提升。

      “推进乡村建设,各村起点不一、禀赋不同,必须因地制宜、规划先行。”新乡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该县根据不同乡镇、乡村客观条件,分类明确建设重点,探索实施“镇村策划、村民细化、专业规划”模式,突出农民“东家”地位,让专家围着“东家”转,把规划还给乡村、把设计交给农民,使农民成为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新乡县翟坡镇兴宁村文化广场,一场篮球赛正如火如荼进行,精彩的进球引起现场观众连连叫好。然而如果是去年想要组织这样的活动,兴宁村甚至连块干净空旷的场地都找不到。

      原来,经济基础较好的兴宁村此前虽然道路、房屋规划得很超前,但唯独没有广场和游园,近两年,群众对建广场和游园的呼声越来越高。兴宁村便积极筹措资金,由兴泰纸业党支部和凯丰纸业党支部投资170万元,建设了一座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广场,解决了兴宁村群众长期没有文化活动场地的难题。

      大召营镇大召营村是龙山文化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爱国人士郭仲隗、长安画派代表人物王金岭先生的故乡。基于独特的书画文化资源,大召营村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建设了新时代广场,打造了“两园两馆一故居一景观街”(葫芦大观园、荷塘月色休闲园、金岭美术馆、郭仲隗纪念馆、王金岭故居、南濠圃文化商业巷的景观街),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模式。

      还有古固寨镇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打造高效农业观光示范区;朗公庙镇加紧谋划大型商业综合体、康养医疗项目,扮靓市区南大门;小冀镇推行“一村一品,一街一景”的规划理念,构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林茂粮丰”的生态格局……

      在新乡县,每个乡镇坚持从实际出发,差异化推进乡村建设,深挖产业资源和特色资源,科学精准定位建设模式,千村千面的独特美景正从规划变为现实。

      强党建

      群众参与凝聚合力

      在新乡县,东大阳堤绝对是一个“明星村”。

      早在几年前,这里就实现了水、电、路、通信、网络、天然气、暖气、排水等配套设施齐全,主干道和公共场所100%亮化,绿化面积达50%以上。

      东大阳堤还建成了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图书室、多功能会议室、村民活动室、医疗室、幼儿园、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走在东大阳堤,不但没有乡村的感觉,反而更像是到了一个现代化的智慧社区。

      从十几年前有名的落后村、贫困村,到全县学习的先进村、“五星”支部村,作为领头人的党支部书记陈来胜谈起自己的制胜秘诀,只有四个字,“抓好党建”。

      新乡县是一个先进辈出的地方,以史来贺、刘志华、刘兴旭为代表的新乡县先进群体精神影响深远。在乡村建设中,新乡县同样重视党建引领作用,将“三通一规范”工程作为“五星”支部创建、考核乡镇的首要内容,拓展“导师帮带制”经验,择优遴选先进村、企业党组织38个,以“一帮多”的形式组成帮建对子,做到支部帮建全覆盖,形成乡村建设路上互帮互助的浓厚氛围。

      以“小院课堂”“月末例会”等为载体,突出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三通一规范”等乡村建设重点任务,开展了万名党员进党校及乡村建设专题宣讲。运用群众语言解读政策、分享先进村经验,通过互动了解群众意愿,切实引导群众参与乡村建设新实践、感受乡村发展新变化、共享乡村发展新成果,进一步凝聚推进乡村建设暨“三通一规范”工程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实行党员、村民代表“双联户”,各村党员、村民代表分组包户,网格化开展工作,实现乡村建设党群“面对面”“手拉手”。带动村民共同认领乡村建设暨“三通一规范”工程任务,形成“全民参与‘五星’支部创建、人人助力乡村建设”良好局面,不仅节省了建设成本,还引燃了村民建设意愿,加快了建设进度。

      “各户门前由自己开挖,自己回填,并且还参与进来帮助施工队,群众都很乐意干这个事。”焦田庄村党支部委员田时雨笑着说,“三通一规范”建设既推动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又促进了干群关系和谐发展。

      自“三通一规范”工程实施以来,新乡县群众自发投工投劳1.6万人次,全县群众投资投劳、投机械约折合资金2500万元,募集款物合计1550余万元,有效节省了大量工程末端连接费用。

      新乡县委书记祝显成表示,新乡县将继续把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与“三通一规范”工作有机结合,围绕河南省15项乡村建设行动重点任务,积极探索群众“共谋、共建、共管”的乡村建设新模式,打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用扎实的行动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0
    赏钱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
    恢复多功能编辑器
  • 3 1
  •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