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走党建引领道路 做“山水田园”文章——广东潮州市湘桥区盘活资源要素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37
    0

      公元819年,唐代文学家韩愈被贬岭南潮州,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位“百代文宗”关心农桑、延师兴学,受到当地百姓爱戴,潮州城内鳄溪改称韩江、笔架山改称韩山,韩文公祠、韩亭、韩木接连拔地而起,一股“崇韩”之风经此流传至今……

      历史典故经久不息,却也折射出昔日韩愈被贬谪之地发展条件上的制约:潮州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市的65%,耕地面积少、地块破碎;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难以形成规模、比较效益较低。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做好“绣花文章”,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要紧盯党建这个关键保障,建强村级党组织,规范村级运转,增强发展活力。同时,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重点项目。”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委书记曾俊喜表示,近年来,作为潮州市主城区的湘桥区紧抓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战略部署契机,率先探索党建引领激发基层治理效能、多元业态盘活农村资产效益的多要素联动发展路径,有力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村农民共同富裕,为粤东乃至全国资源条件有限地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有效和可复制的样板。

      激活发展动力——

      抓“关键少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2022年,湘桥区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收入2.75亿元,同比增长13.2%,年收入超百万元的村占比达40.5%。目前,已全面消除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根据相关工作方案,力争2023年底实现全区120个村中集体经济100万元以上的达68个,全区连续3年农村集体经济保持10%以上增速。

      集体家底厚、发展目标明,一系列变化还要归功于湘桥区持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有效激发了乡村振兴党建活力。

      2010年前后的意溪镇西都村,村级组织队伍不稳定、村集体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历史遗留问题突出。2021年,从部队退伍的“80后”卢浩凯在换届选举中当选书记主任“一肩挑”。“我们推进土地流转,开展生产托管和专业社会化服务,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提高土地创值率,为村集体带来经济收入。”卢浩凯介绍,通过以土地股份制成立西都村农业有限公司,把分散经营的一家一户组织起来,规模种植面积最大达500多亩,从播种到销售都有统一标准,实现了粮食生产增产增效。截至目前,西都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达65.8万元,是去年总收入的2.5倍。

      西都村的实践,仅是湘桥区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带动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湘桥区选优配强一批党性强、懂经营、善管理的乡土人才担任村级党组织书记,一方面,通过开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培训班、开展村级干部“学历提升”工程,逐步优化队伍学历结构;另一方面,出台村干部差异化绩效评价办法,明确加强党的领导、壮大集体经济、深化“三资”管理等方面考核指标,激励村“两委”干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除了培育一批“领头雁”,全面规范村级“三资”管理、促进集体资产监管提质增效也成为湘桥区发展集体经济的进阶一招。

      思想深一度,工作进一层。8月,湘桥区召开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提质增效行动动员会,仅隔两个月,又召开相关行动书记专题会。作为年度“书记工程”和区纪委监委重点工作,行动围绕“资产资源管理、经济合同管理、债权债务管控、工程项目管理、集体经济审计”5个关键环节开展查摆整治,全区现已审查清理合同超1.3万份、清理被侵占土地约1069亩、清理被拖欠租金或承包款约5192万元,指导7个涉农街道(镇)实现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项目上平台交易,为整治农村集体资产流失、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创新发展业态——

      “农文旅”融合引领集体经济增收

      “我在社光有块地”近年来渐成湘桥区市民中的流行语。位于韩江支流北溪之畔的桥东街道社光村自然禀赋优越,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态,社光村走出了2022年集体经济收入900万元、向村民发放生活金超200万元的阳光大道。“共享农场以前是一片荒地,一直处于撂荒状态。”社光村党总支书记陈金中介绍,村里盘活打造的“共享农场”无论村民还是市民,都能以每年1500元的价格认租28平方米,收获的蔬菜可以自己享用,也可以放在展销区售卖,如此一来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体验+休闲+教育”的消费场景。

      沿韩江上游北行约12公里,凤新街道高厝塘村也通过挖掘生态、观光、文化等农业农村多元价值,以湿地公园为核心,打造集龙眼园、民居客栈、党建公园、红色旧址等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业态,并利用村存留资金结合财政支持建设运营停车场、观光小火车等项目,2023年两个项目创收94万元,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7年的70多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200多万元,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

      潮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中,广济桥、牌坊街、韩文公祠等知名景点高度集中于湘桥区。牢记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嘱托,城西街道北关村把握临近潮州古城景区地利,升级改造近5亩杂草丛生、土方乱堆的闲置土地,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规划出15个店面和121个流动摊位,打造人气商圈“北关夜市”,通过物业出租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收20万元。

      活用土地助增收、资本运营提效益、整治增效促发展……湘桥区一系列盘活村级资产举措,坚持了农业农村底色、文化生态赋能、旅游体验促兴,提升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湘桥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谢伟荣表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思路,目前,全区已探索出“资源盘活”型、“产业发展”型、“村落建设+农旅融合”型、“资金资产活用”型和“政策帮扶”型5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模式。下一步,将加强村企合作、加大资源投入,争取将一批示范项目普及推广,打造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区。

      拓展发展空间——

      特色产业夯实“防返贫奔共富”基础

      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新一批“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名单,潮州市获得“世界美食之都”称号。随着“潮菜”声誉日渐走红,湘桥区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纽带,特色种养、品牌展销等农业产业链多环节提档升级,镇村发展空间日益拓展。

      在官塘镇,以“潮州牛肉火锅”为带动的牛肉产业发展壮大,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在铁铺镇,“岭南水果专业镇”品牌进一步打响,皇帝柑、青枣、番石榴等特色水果,支撑起多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和“一村一品”项目;在磷溪镇,卤鹅特色优势持续巩固,传统加工方式向以预制菜为方向的食品工业转型……

      湘桥区深厚的产业发展根基为各类乡土人才搭建起增收致富的平台。“原来做‘护国菜’有这些小秘诀,以前番薯叶只会炒,今天经名师一指导,我的店里就也有潮州名菜了。”意溪镇锡美村村民罗清贤在村里开了十多年农家乐,以前只经营一些农家小炒,通过“潮菜师傅”培训工程,罗清贤看到了以名菜、名店实现更大发展的希望。

      不仅有厨艺培训,近年来,湘桥区深入落实广东省“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3项工程,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机制,以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为重点群体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同时,注重加强潮绣、木雕、手拉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学习培训服务,促进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

      “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曾俊喜表示,目前,湘桥区牢牢把握产业发展这一乡村振兴重中之重,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围绕“住、行、育、学、业、医、养、纾”8方面全面实施“防返贫奔共富”计划,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基础,为破解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贡献“湘桥力量”。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