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牢牢抓紧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
    42
    0

      今年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农民收入再次成为聚焦重点。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三农”工作的一条底线。会议强调,要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推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制定工作指南,各地建立防止返贫监测标准年度调整机制,对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截至10月底,中西部地区累计识别纳入监测对象中,62.8%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落实帮扶措施。同时持续深化教育、医疗等民生方面帮扶举措,对脱贫地区控辍保学力度保持不减,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总体实现全覆盖,农村住房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排查解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预计今年再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88%。

      过去”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如今,就业同样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3年全国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中有增,截至10月底,全国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298.25万人,超目标任务279.08万人。特别是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人口务工651.00万人、易地搬迁脱贫人口就业务工总规模420.67万人,均超过目标任务。其中,东西部劳务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带来的有组织劳务输出,“企业+就业帮扶车间”等新模式吸纳的脱贫劳动力,公益性岗位对弱劳力半劳力的“兜底”就业安置,“雨露计划”扶持的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等发挥重要作用。

      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会议强调,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以来,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同比名义增长7.6%,实际增长7.3%,快于城镇居民和全国整体增速;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90元,同比增长8.1%,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产业兴,农民富,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升行动,脱贫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逐年增加、2023年达到60%,脱贫县特色主导产业产值超过1.6万亿元。

      多方支持下,农业功能不断拓展,乡村价值持续升级,一批“土特产”产业全链条升级。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培育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的集群139个、超500亿元的14个、超1000亿元的3个,实现从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提高4000多元。支持新建200个农业产业强镇、认定奖补184个农业产业强镇,培育全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的强镇超350个,镇域从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达2.6万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质量效益稳步提高,服务带动效应持续增强。 截至10月末,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近400万个,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221.6万家,组建联合社1.5万家。半数以上的家庭农场年经营收入在10万—50万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年净利润11.6万元。农民合作社年经营收入6309.2亿元,成员人均可获得盈余二次返还1460.4元。全国农民合作社成员中的普通农户占比95.5%,农民合作社为成员提供年经营服务总值8773.5亿元,成员人均享受合作社统购统销服务1.5万元。 (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