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荒地生意”如何做出好“钱”景?
    26
    0

      去年,“庭院经济”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坚持党建引领,以“小庭院大经济”为出发点,立足村情民意,鼓励引导有意愿、有条件的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经济作物,盘活闲置资源,推动小庭院的华丽蝶变。

      走进文山州西畴县水洞村,沿路树木郁郁葱葱,房前屋后蔬菜、中草药、花卉等一派生机盎然。在村民杨文福家的庭院里,去年年初种下的1万株金线莲。“小小一片荒地真能种好金线莲!种金线莲有什么技术讲究,有没有优惠政策?”这是西畴县前期村里鼓励群众在房前屋后栽种金线莲时,村民常挂在嘴边的问题。

      针对群众的疑虑,西畴县通过“党组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对全县庭院金线莲种植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统一管护、统一收购”的“六统一”方式,政府每平方米补助农户40元,公司将培育好的金线莲种苗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提供给农户,全程传授种植技术,并与种植户签订购销合同,商定以保底价格每公斤220元进行回收。同时,西畴县邀请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对金线莲栽培设施、林下仿野生技术等进行专业指导,让种植大户变身“领头羊”,带动周边群众共同栽种金线莲。

      曾经让村民疑虑重重的“荒地生意”,变成了增收致富的“金疙瘩”,参与发展庭院经济种植金线莲的群众实现了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兰花庭院”“多肉庭院”“八月瓜庭院”“苹果梨庭院”……庭院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在文山大地破土而出。各地党委政府也纷纷打出产业发展的“组合拳”,帮助村民闯出致富新天地。

      文山州马关县坚持“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要办事”的理念,结合推进三清五拆、五堆十乱、一水两污、厕所革命等工作,实施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庭院、小广场“五小”工程,提出化地为园、化石为墙、化树为景、化弃为宝、化山为林、化花为品“六化”措施,鼓励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设家园,提升乡村“颜值”。

      面对美了村庄却富不了群众的难题,该县积极引导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的“方寸地”,种花卉、造盆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将爱好变成产业,将产业变成风景,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仅2023年庭院经济促农增收达3400余万元。

      如果说把自家的房前屋后资源盘活是小庭院经济,那把全村的石山荒地都盘活,就是大庭院经济。

      位于文山州文山市市郊的庄子田村,村寨周边的土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村石漠化面积达80%以上,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9亩。与其他村相比,庄子田要靠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那么,产业发展该如何完成逆袭?

      “关键是让‘嶙峋石漠’变身‘聚宝盆’!”庄子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小组长鲁春红认为,庄子田种植仙人掌已有60多年历史,只要解决土地和人的问题,仙人掌就是庄子田特色产业的突破口。

      当地理劣势变成产业优势,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将全村周边的3000余亩土地全部流转在一起,拼凑出一个“大庭院”,106户人家全部入股加入了合作社,让土地变股权,村民变股民,正式开启仙人掌抱团发展之路。

      近年来,全村种植仙人掌1600亩,收获了仙人果260吨,市场价格卖到了每斤15元,通过当地售卖和电商销售,销售额达5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群众人均收入达2.36万元。

      看到仙人掌带来的丰厚收入,庄子田外出打工的群众陆续返乡,参与创业。该村的发展热情,当地党委政府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积极协调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位一体”项目、村集体经济资金等投入村寨产业设施建设,如今的庄子田已建成集分拣、干洗设备、冷库于一体的标准厂房,仙人掌粉、果汁、果干等产品畅销省内外。一棵棵挂满红色果实的仙人掌,一条条别具特色的产业致富路,吸引着一批批游客休闲观光,村民日子越来越美,对村子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

      无论是小庭院经济还是大庭院经济,近年来,文山州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用活用好村社合一、闲置资产、股份合作、抱团运作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并逐步延伸发展“庭院+美食”“庭院+车间”“庭院+文旅”和“庭院+电商”等新模式,依托“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实现了农户、村集体收入双增长。

      目前,文山州发展庭院经济农户达40936户,实现庭院经济收入2.15亿元,户均增收5200余元。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