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探索“小院+”治理模式 构建乡村精微化治理格局
    35
    0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我国乡村社会生态发生重大变化,乡村治理中资源不足、诉求多元、服务滞后等难题逐渐凸显,对治理方式提出新要求。如何创新乡村社会治理,走出一条善治之路,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进程。重庆市荣昌区通过缩小乡村治理基本单元,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心不断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乡村最末端,创新探索“小院+”治理模式,构建形成了“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的乡村治理和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格局。

      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川渝乡村地区普遍存在小聚居、大分散的特点,加之合村并居改革后,村社规模普遍较大,治理空间半径延长,治理任务繁重。荣昌区将治理重心从村社一级下沉到农家小院,形成资源更聚焦、结构更精细的治理方式,探索“小院+”模式,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以群众生活生产空间作为治理场域,以10至30户左右群众聚集的农家小院划小治理单元,立足各小院的传统习俗、产业发展、乡风文明、文化底蕴等特点,推行“因院制宜”“一院一策”,建立多元参与、协商共治机制,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提升群众参与能力。在区委统一领导下,区委组织部当好“总动员人”和“总指挥”,健全“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小院党小组(党建指导员)”的组织体系,建立党员联户、党建联建等机制,推动区内组织、人力、社会、网络、技术等治理资源整合重构,引导支持村“两委”盘活各类存量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治理资源向小院倾斜,化解资源不足矛盾。同时。充分发挥群众在“小院+”建设、管理、运行中的主体作用,设立“院长”“小院管家”推选机制,建立小院议事机制,做到“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群众的事群众参与着办”。

      丰富治理内涵。以“小院+理论”营造学习氛围,常态开展“小院讲堂”活动,组织各级党组织书记、党员干部、专家人才、村民代表等走进小院,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小院+环境”建设美丽家园,采取“政府支持+集体经济收益+社会捐赠+群众自筹”等投入方式,统筹整合各方面资金、资源、力量赋能小院人居环境整治,建立群众参与的环境保持机制,共建美丽家园。以“小院+产业”促进富民强村,立足小院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探索发展路子,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闲置农房、引入外部业主等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庭院经济,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以“小院+文化”丰富精神生活,针对小院群众需求配置文体设施,定期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和开展送文艺演出、红色电影、全民健身进小院等文体服务。以“小院+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组织各级党员干部开展小院办公、政策宣传、法律讲座、纠纷调解、技术科普等便民服务活动,完善小院群众问题收集、办理、反馈等闭环解决机制。2023年,全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9.32%。

      优化推进机制,提升治理效能。坚持试点先行、分步推进,以党建引领好、群众参与好、人居环境好、邻里关系好、文明新风好“五好”为目标,推动2026年实现“应建尽建”。坚持“一个农户都不落下”的理念,把小院内作为“核心区”,将小院周边散居农户作为“带动区”有序纳入管理,逐步实现院落治理全覆盖。推动数字赋能。依托“重庆市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积极鼓励基层探索“小院+”数字化建设,在打造数字模块、开发一键呼叫、用好线上积分、开展网上智慧调解等方面不断创新。打造重庆市首个院落数字乡村治理平台“小院家”,已推广重庆市273个乡镇、993个村、4763个小院。建立实践激励推广机制和激励补助细则,激发群众“首创”动力,引导基层组织和群众主动探索创新小院治理的有效路径、有益经验。截至目前,全区2172个小院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累计建成“小院+”500余个,推动2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53个村获评市级及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小院+”做法获评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优秀案例”。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荣昌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荣昌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