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拓宽小杂粮通向大产业之路
    79
    0

      确保杂粮增产,是保障粮食安全、均衡膳食结构的重要举措。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正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转型,消费者对健康营养更加关注,杂粮日益受到消费者追捧。

      人们的一日三餐离不开五谷杂粮。小杂粮虽然播种面积小、产量少,却是食物重要来源和饲料工业原料。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在品种结构方面,按照“巩固提升口粮、主攻玉米大豆、兼顾薯类杂粮”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杂粮杂豆等品种。这有利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杂粮产业,拓展食物多元化供给渠道,为保障粮食稳定供应提供更多可能性。

      五谷杂粮,泛指粮食。根据粮食安全保障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粮食是指小麦、稻谷、玉米、大豆、杂粮及其成品粮。杂粮包括谷子、高粱、大麦、荞麦、燕麦、青稞、绿豆、马铃薯、甘薯等。与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相比,杂粮产量虽然不高,但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可以丰富食物来源,还可以作为饲料和工业原料。例如,荞麦、莜麦、燕麦等杂粮可以制作成荞麦面、莜麦面、燕麦片,这些都可以作为主食或配菜食用;高粱、大麦、燕麦等还可以替代玉米做饲料;糜子、荞麦等杂粮还可以酿造糜子酒、荞麦酒;高粱可以作为酒精和淀粉的原料,用于化工、医药行业;蚕豆可以作为蛋白质和淀粉的原料。

      确保杂粮增产,是保障粮食安全、均衡膳食结构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二十连丰”,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饱”的历史性转变。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正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转型,消费者对健康营养更加关注,杂粮日益受到消费者追捧,销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杂粮生产规模小、产量低,供应量相对有限。支持扩大种类繁多的杂粮生产,增加杂粮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势所必然。

      与主粮相比,杂粮对耕地和水等自然条件要求不高,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青藏、西南五个区域,可以在田埂、沟边、沙地、山坡、旱地等瘠薄土地上种植,这些地方种植主粮作物产量低,种植杂粮可以获得相对较好的收益。在耕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各地发展杂粮产业,可以突破资源制约,增加杂粮播种面积和产量,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拓宽食物供给来源,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从目前来看,杂粮产业发展趋势稳步向好,但也面临着种植分散、产量低、效益差,企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产业链条短,规模化产业化还没有形成,品牌化发展不足等发展困境。国家应该加大对杂粮产业的支持力度,各地要强化对杂粮全产业链整合,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强化扩大杂粮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杂粮精深加工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集育种、种植、收购、加工、仓储、科研、销售、品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进一步创新优化联农带农机制,破解杂粮产业发展瓶颈,拓宽小杂粮通向大产业之路。

      品牌化是杂粮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杂粮产业品牌不强的问题,各地应加强杂粮品牌建设,高点谋划、系统推进,打好政策组合拳,着力打造杂粮区域公共品牌,形成省级、市级、县级不同层级区域公共品牌。山西小米、内蒙古乌兰察布燕麦、库伦荞麦和康保莜麦等一批省级、市级、县级杂粮区域公用品牌快速崛起,成为各地的“金字招牌”,提高了杂粮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打破了杂粮“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实现了质量效益双提升。

      小杂粮,大产业。如今,各地持续做好小杂粮这篇大文章,加快推进杂粮产业深加工,变杂粮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真正把小杂粮培育成大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作者:刘慧  来源:经济日报)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