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排名前 25 名的汽车品牌中,有22个都是欧洲品牌。欧洲汽车大厂被视为欧洲创新和欧洲工艺的旗手,且汽车行业一直以来是欧洲经济增长、创新和繁荣的关键驱动力。
然而,随着汽车从内燃机向电动动力系统转变,厂家开始利用智能软件实现品牌差异化,汽车行业因此迎来巨震,造车新势力挑战着传统车企。其中,中国电动汽车新兴品牌成为这场变革的引领者。2022年,中国轻型车出口量约为300万辆,首次超越欧洲汽车领头羊德国。当年,德国轻型车出口量为260万辆。
这一情势下,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于去年9月宣布对中国制造并出口至欧洲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也就不足为奇。调查的理由是中国的政府补贴导致电动汽车“产能过剩”,并向欧洲倾销。
此次调查并非根据欧洲汽车行业提出的正式申请,而是欧盟委员会主动发起,这表明,调查从一开始就是出于政治动机。为了推进对华“脱钩”,欧盟部分政客企图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甚至不惜以牺牲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为代价。在欧盟内部,一些头脑清醒的人对此发出警告:任何歧视性的贸易政策,都将对欧盟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德国联邦数字化和交通部长福尔克·维辛表示,他“对有人呼吁国家限制竞争的做法,感到疑惑”,并补充表示“这完全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也发出警告称,若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欧盟利益或将受损,并表示欧洲应该从“中长期”利益出发制定政策。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主要得益于中国车企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及完善的供应链和市场竞争,与那些兜售反华情绪的人所声称的国家补贴没有关系。尽管如此,欧盟仍然以反倾销、不公平补贴为由对中国启动了一系列贸易调查,尤其是在清洁技术领域的调查,致使中欧经贸摩擦风险陡然升高。
鉴于此类调查是基于中国产能过剩和不正当竞争等虚假理由,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周六在访问西班牙巴塞罗那期间表示,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利益。中国一再呼吁用对话解决分歧,欧洲部分人士却仍急于采取可能破坏中欧经济关系的限制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一些行动背后的推动因素。
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近期访欧期间呼吁,欧盟要以“战略与联合的方式”应对中国所谓的产能过剩,引来多方关注。
中国向欧洲市场倾销电动汽车的说法,是错误的。中国车企仅占欧盟市场的8.4%,且50%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是在当地生产的西方品牌。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全新背景下,欧洲汽车行业要想宣扬其品牌价值,只能参与到竞争中来,而不是将辉煌的旧传统保护起来。
如果欧盟落入美国政府的陷阱,对中国电动汽车及其绿色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只会给欧盟带来不幸,鉴于中国是欧盟重要的贸易伙伴,这一做法只会损害中欧未来的互利关系。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6月4日社论
原标题:EU's protectionist moves compliance with decoupling design of Washington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编译:曹静 编辑:李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