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绵延3000多公里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究竟要保护什么
    64
    0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在绵延近3200公里的大运河的“河之端”,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发问:保护大运河,我们究竟保护什么?

      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 是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的北端点,承载着丰富的运河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在运河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之源 都之始 河之端”西城文化总标识的文脉绵延。近日,一场大运河文化主题沙龙在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 海 清苑举行,汇集了北京、天津、河北、安徽等大运河沿线多个城市的专家学者。

      2024北京西城·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河之端”系列文化活动-大运河文化主题沙龙圆桌论坛。北京市西城区/供图

      今年是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十周年,而包括单霁翔在内的一批专家学者早在20多年前就为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奔走。

      单霁翔回忆,他曾于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分别写了提案,呼吁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在2007年《关于推进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提案》中,提案人除单霁翔外,还包括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作家冯骥才、歌唱家李谷一等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

      清华同衡规划院遗产保护与发展分院院长、大运河申遗文本总负责人张谨记得,当时专家们为了大运河申遗工作来回奔走,“这当中也掉过眼泪,挺辛苦的。”现在,仍有一帮人矢志不渝地为大运河努力工作、振臂呼吁,“这是人生当中很感慨和很值得庆幸的一个事儿。”

      单霁翔还提到,大运河申遗工作涉及沿线8个省(直辖市)、35个城市,“从来没有过那么多的城市,那么广阔的区域来申报世界遗产。”

      为何要举多城之力、集多方智慧推进大运河申遗?单霁翔列举了大运河沿线16个需要保护的景观,例如历史景观、建筑景观、运输景观、民俗景观等,在他看来,这个宏大的项目远不只是保护一个人工的河道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2024北京西城·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河之端”系列文化活动-大运河文化主题沙龙上,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讲话。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提到了一个词,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他认为,中华文明正像一条浩瀚的大河,由多条支流汇聚成一体。大运河是中华文明重要的部分,推进大运河申遗,能够让中国人更深切地体会运河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提到,保护大运河不仅仅是要把它作为一条河来保护,而且是要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来保护,“这才谈得上我们今天所讲的传承”。

      宋新潮解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估标准中,最核心的标准就是促进人类交往。所以,运河除了要关注其运输功能,更要关注运河上的人。

      “中国的历史足以证明,连通才能创造价值,才能改变社会,才能丰富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认为,大运河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也有重要价值。“如果看着各种肤色的人在大运河上都能够享受中国的文化,享受中国的美景,体验中国的历史,这才是真正的国际传播和国际交流。”

      张谨希望,未来的大运河不仅能变成文化传播的平台,也能够变成产业发展的平台。例如,让沿线的非遗产品、年轻艺术家的创作等都在运河上汇聚,让青年借助这条古老的运河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理想。

      “我们很多事情是靠下一代去做。如果大运河变成我们年轻人心目中向往的地方,能够为他们的创业,为他们的人生价值的实现贡献一点东西,这就实现了我的目标。”张谨说。

      端午节前夕,龙舟队在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 比赛。北京市西城区/供图


    0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