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打造“农业芯片”硬核力
    37
    0

      初夏是玉米拔节生长的时节。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农种业”)分子育种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将玉米植株幼叶放入试管中,再加入试剂……经过一系列工序,电脑上清楚显示出样本的DNA检测结果。

      2007年,康农种业在湖北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发展为集玉米、魔芋、中药材种子“育繁推服”于一体的种业企业。康农种业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强化自主研发能力,推进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及重大科研成果转化。今年1月份,康农种业在北交所挂牌上市;3月份,康农种业成功入选全国第八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选育高抗种子

      西南地区玉米产区是我国第三大玉米种植区域,但相较北方和黄淮海地区,土壤贫瘠、阴湿寡照,再加上频发的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玉米产量不稳定。

      2010年,一场玉米灰斑病席卷湖北恩施、宜昌等地。这种突发性病害会使玉米叶片在一周内迅速枯死,玉米不能正常灌浆,严重地块可减产50%以上。

      毫无疑问,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对于刚刚起步的康农种业来说,培育新品种是一条无比艰难的路,只能从一次次试验中找寻答案。2011年,在科研人员不断努力下,新品种“康农玉108”诞生。对比其他品种,不仅基本解决了灰斑病,还使每亩增产12%以上。

      “作为种业企业,我们实行‘终身责任制’。”康农种业总经理彭绪冰说,除了研发、生产、销售,公司还要为农民做好服务,确保“种得下、长得好、有收益”。

      为战胜白斑病,康农种业科研团队花费4年时间,选育出“美谷999”“康农888”等7个高抗品种。至今,针对白斑病的选育还在继续。

      康农种业在大山深处建起试验基地,掌握了单倍体诱导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编辑等核心技术。“玉米全同胞单交种的制种方法”和“一种提高玉米单倍体诱导育种诱导率的方法”等关键技术,不仅提高了品种的品质和抗病性,还使产量大大提升。

      凭借与玉米病害“死磕到底”的决心,康农种业在玉米抗灰斑病、白斑病、青枯病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康农2号”“康农玉868”“高玉351”“美谷999”等138种集高抗、丰产于一身的优质良种接连投向市场。

      耕耘不畏艰苦

      在康农种业厂区第三车间,刘宗坤正在认真地对最后一批收获的玉米种子进行筛选分拣,录入数据库后装袋封存。这批种子来自千里之外的海南育种基地,浸润着整个科研团队的心血。

      刘宗坤常年在全国各地进行试种,将培育收获后的种子进行分类筛选、数据分析,来年周而复始。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康农种业的研发团队就是制造“芯片”的工程师,但与其他行业百米赛跑般的科技研发相比,孕育良种如同万米长跑,拼的是耐心与沉淀。

      在全国各地的育种基地,康农种业的科研人员没有节假日。他们在做好田间管理的同时,还要详细记录每一株种苗的生长状况,经常记录各项数据到深夜。

      “种子选育没有捷径,做的就是‘大海捞针’的事!”刘宗坤说,虽然分子育种等手段提高了育种效率,但是种子好不好,要在田间地头才能得出答案。一个优质品种的诞生至少需要2到3年,品种特性要达到稳定,甚至需要10年以上不间断选育。

      公司成立之初,便确立了“振兴民族种业”的发展目标。2016年,美国某知名种业公司中国区专家找到彭绪冰,愿高价收购公司的玉米新品种,被他拒绝。

      如今,公司掌握的种质资源达到10万份,已在该领域取得近1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共拥有28项玉米植物新品种权。公司年产销玉米种子1500万公斤以上,98%属于自主选育品种。

      创新育种模式

      5月份是种子销售淡季,但康农种业却访客不断,洽谈项目、参观学习、科研合作……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康农种业很早就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共建湖北省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不断提升公司研发创新能力。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黄淮海地区出现高温天气,原先的种质资源无法适应高温气候,引发结实不满、空苞空杆以及南方锈病等问题。康农种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将热带种质基因和北方优质高产基因优势聚合,选育出“康农玉8009”。该品种不仅天然适应环境,还能打破北方品种的密植瓶颈,每亩提升至6000株左右,实现稳定增产。

      2022年,康农种业积极探索商业化联合育种新模式。彭绪冰认为,我国种子企业普遍存在育种能力较低、研发效率不高等现实问题,原因主要在于种质资源分散,很多优异的育种材料在各处“沉睡”。开放研发平台,可以成为助推从“种质”到“种子”的“加速器”。

      “我们将持续提升我国粮食作物种子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倾尽全力。”彭绪冰说。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