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辽宁省营口市兰旗机场朝西北方向起飞,远远望去,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有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这就是营口的盐田土地复垦项目区。
这片稻田,曾是营口盐场的盐田。就是这样一片过去的重度盐碱地,经过修复治理,现在已经成为连片的水田,嫩绿的秧苗释放出勃勃生机,让人心旷神怡。
去年,营口盐田复垦项目区水稻亩产达609公斤,再创我国北方重度盐碱地水稻亩产新纪录,同时创造了“当年试种成功”“次年增产明显”“三年再上新台阶”的盐碱地综合利用“营口样板”。
改良土壤,产盐田变成产粮田
营口盐场曾是中国北方三大盐场之一,这片盐田面积约1.5万亩,占营口全市盐碱地总面积的9.5%。因长期制盐,这里耕层土壤最高含盐量达90‰,平均含盐量也在50‰左右,属于重度盐碱地。
“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这片重度盐碱地过去因长期制盐,几乎丧失了种植生态功能和经济利用价值,一度被认为完全不适合农作物生长。
从耕地增量上下功夫,将现有废弃盐碱地的“白花花”变为“绿油油”,无疑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2019年3月,营口盐田土地复垦及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式落地于此,总投资15亿元。
要想种出水稻,首先要对盐碱地进行改良。种水稻得有水,营口盐田土地复垦项目新建一座占地600多亩的蓄水池(水库),通过辽河末端一个支流的团结排灌站经三级调度将水调到水库,并配套建设了高标准的排灌设施。
不同于普通水稻田的灌溉水渠,记者看到在每块格田两侧,分别有一深一浅两条沟渠,浅的是供水渠,深的是排水渠。按照“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需要引地表水对盐田进行“冲洗”。
参与项目的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专家李振宇介绍,改良利用这片盐碱地,主要就是灌溉压盐洗盐排盐、培肥地力等。他们研发灌排优化工程加速排盐、深松耕作打破淤泥层破板除盐、碳基生物等高效改良调理加速脱盐等技术,集成构建盐碱地工程快速脱盐关键技术。营口市盐田土地复垦项目逐步实施,经过4年的治理,目前1500余亩水田的土壤含盐量已控制在3‰以内。
绿色种植,“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
重度盐碱地水稻生产不同于常规水稻生产,在保证充足水资源的前提下,要考虑到耐盐水稻品种选择、培育壮秧提高秧苗素质、科学的水分管理以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项目区在种植过程中创新盐碱地绿色、高质、高效种植关键技术,以保证水稻的品质优良。
“刚开始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选了26种耐盐水稻品种,通过一年的试验,还是本地的品种更适合,所以我们就用本地的品种。”负责项目投资开发建设的营口国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施友勇说,他们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根据土壤改良情况、试种品种表现,试验对比筛选改良适种品种。
盐碱地的水稻对于育苗的要求较高,以抗盐碱和分蘖较为旺盛的品种为主要选择目标。选择通过省级审定并适宜在辽宁省沿海滩涂种植的具有一定耐盐性水稻新品种(品系),以本地耐盐碱的水稻品种盐丰系列、盐粳系列为主,这些品种高产、抗病性强、耐盐碱,而且米质优良。
插秧与常规稻也不一样,受盐害影响,重度盐碱地水稻分蘖率降低,不能完全依靠分蘖形成产量,仍要依靠主茎形成产量,所以要加大插秧密度和每穴株数,每穴株数达到5株至8株,每穴株数可以提高每穴水稻成活率。黏重沉淀不好的地块无法机械作业,第一年只能采用人工插秧。插秧后2天至3天结合排水洗盐,普遍喷施一次含有生根剂类微量元素液体肥料,促使秧苗生长健壮、整齐度好。
因为是新开垦的重度盐碱地水田,土壤中病虫草害基数很少。项目区采取以“农业生态调控+免疫带药移栽+物理生化诱控+智慧监控统防”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和控制水稻病虫害,确保水稻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复制样板,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
经过一系列先进的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措施,项目区土地盐碱化程度得到有效遏制,盐碱荒地得到有效治理,增加了营口市粮食生产面积,对改善全市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实施成功后,将为环渤海地区盐田土地复垦打造“营口样板”,对全国滨海盐碱地开发利用提供宝贵经验,下一步也要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例如,土地复垦以后,新增耕地指标如何入库交易?
今年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营口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韩秋香特意到营口盐田复垦项目区调研。她认为我国盐碱地综合开发和种植农作物的配套奖励机制不够成熟,影响了盐碱地改良为农业耕地的进程。建议参照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方案,颁布成熟的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财政奖补措施,调动地方多元主体开发利用盐碱地的积极性,强化可持续资金要素保障,将条件好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逐步改造成良田。
目前,营口市仍有近16万亩滨海盐碱地,有效利用盐碱地有很大的空间。需要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增加粮食耕种面积,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