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6
    0

      编者按

      2022年7月17日至19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省青田县召开,7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贺信强调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的价值,为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召开两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的贺信精神,走访农户、专家学者、遗产地代表,挖掘新阶段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2022年7月18日,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拉开帷幕之际,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响彻会场,振奋了每一个与会人员的心。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提出20周年发出这封贺信,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弘扬农耕文明的高度重视,展示了为发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事业作出中国贡献的坚定决心,也鼓舞着投身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各界人士。为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会后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迅速组织专家宣讲团,分赴安溪、湖州、福州等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专题宣讲。

      两年时间,在贺信精神的指引下,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与提升?记者日前回访当年参会人员、对话资深专家、倾听遗产地代表们的故事。在他们口中,一幅农业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二十多年前,伍丽贞是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的一位普通妇女,令她没想到的是,自己有一天会被选作农民代表,在200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研讨会上发言,讲起祖辈留下来的“老手艺”——稻田养鱼。

      伍丽贞不了解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但她用最质朴的语言,向那些专家们讲述世世代代青田人如何将田鱼苗与秧苗一同植入稻田中,让鱼儿与水稻共生共荣。

      2005年6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掩映在群山深处的龙现村忽然被世界熟知,依托全球农遗这块“金字招牌”,伍丽贞一家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敏锐地抓住了机遇,在村子里开起了第一家“农家乐”,生意十分红火。

      时间转到2022年,随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的召开,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青田。

      “这次大会地点选在全球首批、我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青田,意义特殊而重要。”作为大会组织者的浙江省丽水市委书记吴舜泽表示,大会搭建起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有力促进了不同文明、不同形态农业文化遗产交流互鉴;也开辟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展示窗口,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实践。

      “大会召开期间,习近平主席致贺信并作出重要指示,让我们海内外青田人无不精神大振、士气高涨。在大家的倾力支持下,我们最终向世界呈现了一届精彩纷呈的农遗大会,展现了生态底蕴深厚、独具人文魅力的新时代侨乡风貌。”作为大会筹备者的青田县委书记林霞回忆道。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青田成功举办,为“稻鱼共生”高质量传承、发展和立法带来了政策制定的窗口期。据林霞介绍,大会结束后,青田县委立即发布《全面打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践先行地的决定》,出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传承发展30条”,初步形成了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开发的政策框架。

      打造全球首个农遗主题公园、建成中国(青田)农遗良品助农展销中心、举办首届农遗良品展销会……随后的两年间,青田持续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承办地的“流量”转化为农遗高质量发展“增量”。

      以农耕文明复兴带动乡村振兴,青田新增稻鱼种养面积1万亩,并打造起以产学研、农文旅为重点的农遗服务链,建成世遗农耕文化和美乡村示范带,农遗探寻线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全国“农遗良品”十佳旅游线路。

      “现在我们这里的老百姓更加坚信,稻鱼共生是祖辈留下来的宝,是给后人的财富,就像遗产一样,我们一定要把它保护好,并发扬壮大,继续造福子孙后代。”见证了青田因鱼米而兴的历程,现在的伍丽贞明白了“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这句话的涵义。如今的青田已形成了人人重视、全民参与农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到的这一点,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承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没有‘发掘’何来‘保护’,没有‘利用’何来‘传承’?”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顾问、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骆世明认为,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要正确处理发掘与保护、利用与传承的关系,将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文明要素相结合。

      如何理顺其中关系,“敖汉小米”提供了一个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型案例。

      地处燕山山脉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为旱作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敖汉大地上,到处是以粟、黍为代表的杂粮作物,众多考古研究证明,敖汉是小米的起源地之一。

      “虽然过去敖汉有着悠久的小米种植加工历史,但由于我们当地农户大多都是分散种植经营,自留种子,品种少、产量低。”敖汉旗惠隆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国军回忆起合作社成立之初当地小米产业发展状况。2012年,一个喜讯传来:“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自此,传承千年的“敖汉小米”开启了从无名到有名再到知名的品牌蜕变之路。“在敖汉旗农业遗产保护中心的指导下,合作社开展了以谷子为主的杂粮品种搜集,从中选择了口感好的黄金苗、红谷、黑谷、绿谷等传统品种进行提纯扶壮并推广,满足了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王国军介绍说。

      十多年来,敖汉旗对濒临灭绝的农家传统种植品种进行搜集与整理,同时建立起农业文化遗产品种保护基地,通过科技研发,选育出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品种,增加种植户收入,以品牌促品种推广,实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发掘与保护之外,如何进一步利用与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表示:“总书记的贺信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尤其是科技价值,过去的一些观念认为农业遗产是落后的,其科技价值总是被忽视,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要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科技价值,就是要我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分析总结传统农耕中蕴涵的‘天人合一’的丰富技术内涵,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智慧。”

      “祖辈留下来的都是经验性的知识,而我需要做的是通过理论和实验,形成一套适合现代推广的技术模式。”十多年前,曾做过中学物理教师也出国闯荡过的徐冠洪,回到家乡青田县仁庄镇岙垟村,以50亩闲置土地起步,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出了“稻鱼共生”有机循环模式,延迟亲鱼繁育的新技术等,将青田“稻鱼共生”模式推广到全国11个省份。

      

      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加强农遗保护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农业文化遗产凝结着人类社会的共同智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时至今日,中国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仍不断焕发新生机。它们不仅成为中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注脚,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2019至2022年,福建省安溪县女茶师何环珠被选任为答辩专家,协助“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成功入选。从事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十余载,何环珠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茶文化“出海”。

      举办国际性茶文化交流会议与论坛、遴选华侨华人和国际茶友担任“安溪茶文化海外推广大使”、面向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推出茶文化遗产科普、宣传、教育、研学体验等系列活动……在何环珠看来,茶文化遗产保护与活态传承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借助茶事,茶会,茶礼,茶俗等学术交流与体验,她想让更多国际友人爱上安溪,爱上铁观音,让中国茶走向世界。

      通过不断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中国在遗产发掘与保护、利用与发展方面已成为国际典范和标杆,为世界贡献了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利用、传承的“中国经验”。

      稻田养鱼技术在尼日利亚、塞拉利昂等多国推广;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与墨西哥传统架田农作系统结成对子;通过南南合作等项目支持并联合FAO举办能力建设活动,累计为90多个国家的约200位高级别管理人员和专家提供培训……如今,千年古国的农耕智慧正持续闪耀惊艳世界之光。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短短一句话,链接农耕文明的过去与未来,饱含着他们守护乡土根脉的执着和对未来家园的无限期许!让农遗之光照耀前程!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