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向石要地、藏粮于技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沙湾实践
    199
    0

      一束

      7月的沙湾,风景如画。

      如画的沙湾,大渡河(又称“铜河”)穿城而过,风吹两岸稻花香。时逢盛夏,穿越稻田,踏水镇柏林村的特色稻田画格外抢眼。这幅由村民创作的乡村艺术作品,以田野为布,用彩色稻穗勾勒,今年的主题是“天府粮仓,粮食满仓”。

      这也是乐山市沙湾区努力的方向。中共乐山市沙湾区委九届三次全会明确,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一方面,要坚决守好良田耕地,高水平打造“天府粮仓”之“铜河粮仓”;另一方面,要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走出一条“石头缝里抓产业”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明明是乐山工业重镇,典型的盆周山区,耕地占比小,沙湾却偏偏要在“工业区县抓农业,石头缝里抓产业”。底气何在?

      向石要地 喀斯特地貌上谋突围

      在沙湾区嘉农镇玉龙村的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期项目现场,平坦开阔的农田里种满茄子,正等待采收。种了几十年地,玉龙村党委书记徐小刚没想到,家门口的乱石堆也能变成千亩良田。

      地形呈“七山二丘一坝”,耕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3.7%。全区喀斯特地貌密布,优质耕地占耕地总面积一成不到。

      “要想发展农业,就要向原本的石山、石堆、石崖进军。”沙湾区主要负责人说。

      “进军”不是蛮干。近年来,当地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大片石山上摸索栽种万亩川佛手并持续延伸产业链,为“石头缝里抓产业”的思路提供了有力佐证,也为进一步探索拓展了想象空间。

      大渡河从沙湾穿行而过,留下不少石滩地,而修建安谷水电站更是形成4000亩“石堆”。玉龙村就有不少这样的“石堆”地。2017年村组接手,起初没人愿意种。“石头多,土层薄,单家独户去投工投劳得不偿失。”有农户这样说。

      既然“石缝”能种出川佛手,为何“石堆”不能用起来?2022年,沙湾区以嘉农镇为试点,采取“群众积极参与、社会资本投入、国有企业兜底”的模式,通过“淘石覆土、去石造田”,完成了1550亩土地治理,并修建了生物堤坝,防止农药残留渗透影响水源。

      平整后的土地按“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经营,轮种、间作粮蔬作物。“政府和企业兜底整治,再由村集体流转给大户耕种,既能稳粮保产,又能助农增收。”沙湾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

      如今,通过机械化改造,已有600亩荒滩地变成了年产值约1000万元的全机械化粮蔬种植基地。

      入驻园区的乐山市末本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农户如果选择在基地务工,务工费加上土地流转费用及分红,人均每年可增收超8000元。

      从“在石缝里抠土地”,到“把石堆变良田”,沙湾区围绕乡村振兴目标,把因地制宜谋发展的探索不断向纵深推进。

      以“智”赋能 “菜篮子”中的订单农业

      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产业园内,10亩智能温室大棚、70亩连栋薄膜大棚、6000余亩露天种植,以及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和水肥一体化设施等智慧农业设施已完工。

      走进园区内的温室大棚,椰糠整齐有序排列,瓜藤顺着吊蔓向上延伸,一排排戴着黑色“遮阳帽”的静冈网纹蜜瓜正茁壮生长。“‘遮阳帽’可以防晒,均匀网纹,让蜜瓜更有‘颜值’。”乐山市沙湾区铜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祝伟强说。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检查棚内的物联网温控系统、观察瓜苗长势。

      “两个人就能管理好10亩地,‘科技’和‘智能’是关键。”祝伟强表示,棚体配置了内外遮阳系统、轴流风机通风系统等,同时应用吊蔓栽培、水肥滴灌等技术,形成智能小气候系统,为蜜瓜营造适宜的环境。

      “蜜瓜只需 75天—80天即可成熟上市。”祝伟强说,目前大棚内有11700株瓜藤。园区已与盒马鲜生、百果园等商超合作,通过订单农业方式,精准对接需求,以销定产。“蜜瓜可以组成礼盒卖,预计这批订单价值可达50万元。”

      智慧大棚外,是近70亩连栋薄膜大棚,黄瓜嫩苗正破土而出。依托地膜覆盖的滴灌系统,智慧大棚试验出来的“全营养配方”得以精准滴灌。较之传统方式,这种模式可增产30%左右。

      在“工业反哺农业,农业赋能工业”的发展思路指导下,沙湾区还在探索更多的乡村振兴新“招式”。

      以生态河为界,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产业园与沙湾经开区隔岸相望。沙湾探索建立的零碳热能综合利用系统,可将两岸“连”起来,沙湾经开区企业产生的废气、余热等,可为智慧农业产业园提供循环能源;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产业园废弃的农作物秸秆,通过“绿色循环经济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制作成生物质燃料,可供四川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用于炉渣除湿等工艺环节,形成秸秆产业良性循环。

      科技引领 “米袋子”中的试验田

      大渡河畔,稻谷满仓。

      位于沙湾区东北部的踏水现代粮油农业园区,是国家级标准化绿色水稻示范区,也是沙湾“米袋子”主产区。

      近年来,园区以科技引领、主攻单产、提高亩产为发展目标,先后引进福华高科种业、中科农福等龙头企业4家,培育宜香优1108等9个优质水稻2000亩,推广现代农业技术20余项,打通种业研发成果转换“最后一公里”,良种覆盖率和科技推广应用面达100%。

      进入踏水镇凉水村,在一亩方田中,可感受到打通种业研发成果转换“最后一公里”的具象化呈现。

      这亩方田整齐划分为295个方格,“高矮胖瘦”体型各异的稻子在方格内各自生长,有的已经挂满稻穗,有的还未抽芽。

      “这是我们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的旱稻试种田。”四川福华沫欣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沫欣农业”)总经理魏鹏飞说,通过多品种试种,选育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能在丘陵山地种植的旱稻,力争“水稻上山”。该企业还引入博士工作站,有研究员长期驻点监看试验,确保当地第一时间能用上适合的最新农业技术。

      踏水镇地处盆周山区,水资源不平衡,季节性缺水现象突出。为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该镇引入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在园区试种旱稻。

      2023年,踏水现代粮油农业园区研发出四川省首例节水抗旱丰产粳稻“旱稻1号”“旱稻2号”并完成试验栽种。经试验,“旱稻2号”将在沙湾推广。与传统水稻相比,该旱稻品种可减少灌溉用水50%以上;生长周期约为110天,比传统水稻少40天左右,可两季种植,亩产量相当于传统水稻的2倍左右。

      依托龙头企业延伸链条,科技已嵌入园区育种、育秧、采购、加工等产业体系。改变,在田野中发生。

      如育秧环节,过去只能在水田里进行。用机械化的育苗方式,水分、肥料和光照等生长环境都更加稳定,秧苗存活率达到97%以上;出苗时间2周,比人工育秧方式缩短一半以上。

      不久前,沫欣农业与沙湾区供销社、9个村的集体经济联社共同组建农事服务中心,为当地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将获得服务收益分成。

      守好“米袋子”,丰富“菜篮子”,沙湾将整合嘉农粮蔬现代农业园区和踏水现代粮油农业园区,创建省级三星稻菜园区,高水平打造“天府粮仓”之“铜河粮仓”。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