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蒋欣然
“山东寿光的师傅非常负责,从园区建设、种植管理到包装销售,都是倾囊相授。一个200米的大棚,从建成到现在一年时间,算下来纯挣15万元。”日前,说起村民鼓起的“钱袋子”,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东垒头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军喜不自胜。2022年,借着党建联建的东风,东垒头村与相隔500多公里的寿光市崔岭西村结缘,一座占地157亩,包含14个大棚的设施蔬菜园区拔地而起。
设施蔬菜产业是寿光的“当家产业”。近年来,寿光坚持一地富了不算富,共同富裕才算富,成立蔬菜产业跨区域党建联盟,打破省市区域界限,通过“党建搭台”,跨越山川大海,共享“致富密码”。目前,已与雄安新区、重庆开州、湖北黄冈、新疆喀什等30多个地区开展联建,常年有8000多名农民技术员在外地指导蔬菜种植,全国新建蔬菜大棚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
雪域高原:缺氧但不缺信仰
“你看看结的这些小番茄,多喜人,在平原上结的果也不一定比这里多。”在西藏白朗县嘎东镇阿亚村,寿光市流动党员、白朗县蔬菜技术总指导孟德利指着结满番茄的棵子自豪地说。
位于珠峰脚下的白朗县,平均海拔4200米。因为当地海拔高、所处位置偏,藏族群众的蔬菜种植方式与远在4000公里之外的山东有着很大不同。为此,寿光在白朗成立“贾思勰·新农人”服务站,择优输送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十余名技术员,手把手教当地群众种植蔬菜。多年从事蔬菜园区建设的孟德利就是代表之一。针对低温、风大、缺氧的高原气候,孟德利团队因地制宜创新出双层膜大棚,建起温室大棚128个、玻璃连栋温室4.27万平方米,实现了“四季有花、月月有果、天天有菜”。
过去,当地农民零星种植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在孟德利团队的示范带动下,白朗县果蔬种植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由原来的“三分地”发展到如今的1.74万亩,年产值近3亿元,以全县1.28%的可耕地,产出了占农牧业总量41%的效益,成为西藏最大的“菜篮子”,赢得了“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美誉。
去年,孟德利又转战海拔更高的康马县,建设了17座高温大棚和连栋温室。今年,两个大棚的620株美早车厘子在海拔4400米的萨马达乡喜获丰收,总产量预计在1500斤左右。“山东援藏干部经常说一句话,叫缺氧不缺信仰,艰苦不怕吃苦。只要大家伙儿信得过,我必定全力以赴。”面对新的挑战,孟德利信心百倍。
陇中大地:一个村冒出“俩书记”
在距离寿光1600公里的甘肃省漳县盐井镇杜家庄村,竟同时有俩“支书”。及至村庄,才知道原来除了杜家庄村的党支部书记李正琛,还有一位来自寿光北夏村的党支部书记刘玉江。
“漳县土壤肥沃,pH值在8.1左右,呈弱碱性。日照充足,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蔬菜生长。今年我们种的水果黄瓜,每斤卖到6元。”说起杜家庄村的设施农业产业园,刘玉江滔滔不绝。
过去,漳县一直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但管理比较粗放,难以形成规模优势,菜价只能随行就市。为改变这一现状,在跨区域党建引领下,北夏村与杜家庄村结对共建,建设冬暖式大棚10个,高端保暖大型拱棚22个,蹚出了一条种品牌菜、卖精品菜的路子。
“我是从去年腊月来的,干了一年多了,不仅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还挣了4万多元工资。”对村里的变化,杜家庄村村民杜爱爱很知足。园区采取“基本工资+效益分成”的模式,目前已带动周边80余名群众从事种植、灌溉、采摘等工作,人均月增收3000元左右。
大巴山下:开州产出“寿光菜”
最近,位于重庆开州区临江镇的渝鲁(寿光)蔬菜产业园进入采摘旺季,大量开州产“寿光蔬菜”竞相上市。明月村村民彭昌珍每天会到家附近的园区采摘蔬菜。“你看这些辣椒,一个就有半斤重!”彭昌珍拿着一个苏椒兴奋地说。
在距离寿光1500公里的渝鲁(寿光)蔬菜产业园,像彭昌珍一样务工的当地村民有近百人,每天有1万余斤蔬菜销往周边城市。2022年7月,开州区引进寿光农控集团,先后合作建设了临江、厚坝、南门、满月4个基地,种植面积达到3750亩,按照“寿光模式”进行管理。园区的成功运行,既培育了开州的蔬菜产业,更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当地农民可实现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3份收入。
“我家有2.8亩地,过去种甘蔗、土豆,一年满打满算收入8500元。现在流转给园区,租金加务工加分红,在家门口一年就能挣5.5万元。地还是那块地,产出翻了近7倍。”莲池村的村民余琴掰着指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