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眼下在浙江,各地都在用心培育现代“新农人”,以期为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带来新鲜血液和活力。
最近,记者在东阳市采访发现,近些年,通过子承父业,一批“农二代”返乡接棒正蔚然成风。由此,父辈转至幕后主营生产管理,后辈亮相舞台,或引入现代科技,或购置先进装备,或创新营销方式,百花齐放、各显神通,成为田间地头一道新景象。
在位于东阳市歌山镇林头村的横源农业公司内,一个个圆桶式养殖池整齐排列。占地16亩的大棚内,总共208个桶,主要繁育马口鱼、石斑鱼等溪流性鱼类的良种,每年产苗约5亿尾。相比外塘而言,这里环境更可控,密度也更高,自然科技含量更足,凭借整个养殖模式的脱胎换骨,短短4年间,公司年产值从400万元增加至去年的3000万元。
公司负责人58岁的潘幼锋于十多年前从建材业转行养水产,专注孵化泥鳅苗。他平日就素爱养鱼,兴趣变事业后,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闯出了一条路。后来,看到餐厅一盘石斑鱼卖到百元左右,嗅觉敏感的潘幼锋很快切换赛道,改孵溪流鱼,但也渐渐感受到了专业知识的匮乏。
4年前,女儿潘婷的加盟让潘幼锋如虎添翼。这之后,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带来了最新技术,让传统土塘养殖升级为工厂化育苗,潘婷还在社交平台精准营销,局面迅速打开。过去,“技术派”的潘幼锋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眼下,八成以上的订单来自网络,不得不让他叹服,酒香更要勤吆喝。
接下来,二期的数字化展厅和工厂化育苗基地正在谋划中。潘婷告诉记者,着眼于现在团队里有12名成员,其中一半多为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本身就热爱养鱼,她计划引入现代企业制度,让他们从技术工人升级为合伙人,还将探索联农带农模式,带动周边农户一同养鱼致富。
后辈接棒后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案例还有东阳木禾茶叶有限公司。创始人陈一平年过花甲,与茶叶打交道四十余载,是首届“东阳工匠”的获得者。前些年,女儿陈励和其丈夫陈晓剑双双回来,前者专注于做电商、拓市场、开销路,后者跟着岳父学技术,又不断在口感、香气、冲泡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两人都已成为高级评茶员,事业发展风生水起。
让陈励感到更为欣喜的是,自己回来的十年间,年轻人从农风尚渐起,大家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利用政府搭建的农创客联合会平台,经常互通有无、分享经验,让农业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作为联合会的副秘书长,陈励也尽可能创造机会,推动大家充分交流、共享合作。
东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伟坦言,相比于首触“三农”的新生力量,“农二代”因为有父辈事业作基础,技术上、管理上无须操心过多,他们往往头脑灵活、思路开阔,尤其擅长在市场营销方面施展拳脚,两者叠加后,成功概率更高。因此这些年,东阳一直因势利导,加快培育“农二代”,使其成为新一代的农业“生力军”。
粮食产业最为典型。目前,东阳“粮二代”经营的4个大型水稻产业育秧烘干中心,已实现从播种、育秧、插秧、收割到烘干的全程机械化,不仅自己用,带动能力还很强。“90后”吕键微接过父亲担子后,管理自有基地1100亩,开展社会化服务覆盖过万亩,带富效果更为明显的还有其品牌化经营理念。
“以单季稻为例,这些年,我带头倡导种优质稻,自办加工厂,卖品牌大米,刨去各种开支后,一斤稻可多赚四角钱。”吕键微告诉记者,去年,大米总共卖了2000多吨,其中有七成来自周边农户。
“农二代”续写兴农新故事,这样的案例在东阳还有很多。“农二代”张叶接手禽蛋生产,去年投资1000余万元对养殖场进行现代化改造提升,蛋鸡存栏量达到10万羽,年产值一下提高80%。还有粮食产业中,“粮二代”种植和服务的面积已占全市的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