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带地入社”——一种小农户有效衔接现代农业的探索
    10
    0

      红星乡红星村鲜食玉米收获。 受访者供图

      上游乡建明村鹏程明富合作社分红现场。 受访者供图

      “带地入社”地块应用大垄密植技术和大机械作业。 受访者供图

      东北的农业大县,都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农村人口流出、老龄化加速,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土地向大户聚集的趋势愈加明显,农民拿到的土地流转费用,远低于土地产出的收益。

      “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怎么把土地的增值效益留给农民,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紧密衔接。”——依安的探索给出了一种答案。

      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家子机场出发驱车向东北,走不出多远,车窗外的楼房就慢慢变成了广袤的农田,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达了齐齐哈尔市依安县,这里有耕地426.7万亩,是典型的东北农业大县,最大的特色就是农业,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大豆、甜菜等大田作物,是连续14年的全国产粮大县。

      东北的农业大县,都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农村人口流出、老龄化加速,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土地向大户聚集的趋势愈加明显,农民拿到的土地流转费用,远低于土地产出的收益。

      “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怎么把土地的增值效益留给农民,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紧密衔接。”——这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2023年,齐齐哈尔市以依安县为试点,开始了一场农业经营体系的改革:将农民合作社作为核心主体,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坚持“自愿参与、自主经营、政府服务、按股分红”的原则,村党组织引导农民以自有承包地、村集体以集体耕地入股组建合作社,以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运作方式,高效应用大垄密植、大机械作业等先进技术,由合作社进行集中耕种,形成了“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五统一”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种模式得到了当地农民的普遍认可。

      目前,依安县成立了193个新型农民合作社和147个家庭农场,实现了党组织凝聚力增强、粮食增产、农民和村集体增收、乡村治理增效和县域经济发展增速的“五增”目标。

      过去,习以为常的“土地流转”在依安县正在被“带地入社”取代,农民把自有承包地“入股”到农民合作社,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实现了产量与收入的双提升。

      秋收前夕,记者来到这个松嫩平原上的农业大县,以一个合作社为样本,与“带地入社”的农民这些改革的亲历者,观察这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变革带来的变化。

      怎么把土地增值效益更多地留给农民?

      依安县地处松嫩平原,肥沃的黑土地,北纬四十七度的适宜气温,让这里适合农作物生长。然而,东北农业县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在这里也都有所体现:组织化程度低,土地细碎化,也导致先进技术和大型农用机械难以得到应用,极大影响土地产出效益的提升;传统种植产量基本达到了“天花板”,农民收入增长空间有限;人口大量外迁,土地向少部分人低价集中的趋势加剧。

      依安县以及周边县市,2022年土地流转费大致在每亩600元至800元,而在传统种植方式和正常气候条件下,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加上各类政策性补贴的亩均收益在1000元至1200元左右。尽管农民可以拿到基本的土地流转费,但是土地的增值收益农民拿不到。

      让土地增值收益“普惠”农民,同时又要保持规模化经营的效益提升。在土地集体所有这一根本不变的前提下,必须在放活土地经营权上取得创新。

      “怎么把土地增值效益更多地留给农民”是核心问题。

      依安县着力构建一套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党组织引领组建的农民合作社是核心主体,鼓励农户以自有承包地、村集体以集体耕地入股的方式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选择懂经营、善管理、群众认可的能人担任理事长,以集约化和规模化运作的方式承担种地、种好地的核心任务,收益“按股”分红给入社农民。

      这种模式聚集了农业最关键的土地资源,解决了以往农户土地分散、规模化效益低的问题,最关键是让农户享受到过去只有少部分人享受的土地增值效益,且土地始终牢牢掌握在农民和村集体的手中。政府的任务则是要在前期设计好合作社运营模式,鼓励农民分批有序加入。同时要搭建好社会化服务平台,为合作社“种好地”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依安县委书记王柱说:“‘带地入社’将所有的增值效益和节省的成本都牢牢集中在了农民合作社这一农业生产主体上,进而通过分红的形式分给农户,使农户成为这一农业经营模式的最终受益者,也是最大受益者,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2023年,在齐齐哈尔市的支持下,依安县将构想付诸实践,明确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村党支部引领组建农民合作社,党员干部和村集体带头入社,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入户宣传、对比算账等方式动员农户加入。当年,全县以“带地入社”方式组建农民合作社56个,并围绕体系建设制定了“一表一单一汇编”,细化重点任务46项,梳理了65个风险点,出台了农机作业标准、网格化管理、村党组织书记考评办法等制度机制30项。

      “最关键的一个原则是,入股合作社必须用农民自家的承包地。”深度参与制度设计的依安县农经总站站长张景良告诉记者。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农民受益上。”依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佰昌说,通过土地的集约化、资源的集中化、农业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社会化服务成本显著降低,农村土地价值得到充分挖掘,推动土地效益大幅增值。

      为什么农民愿意“带地入社”?

      红星乡红星村位于依安县城北8.8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4300亩,户籍人口612户1812人,人均耕地超过7亩。随着人口流出,如今村里常住人口仅有93户258人。

      很长时间以来,土地普遍向大户流转,农户对自己的承包地除了每年拿点流转费外,对自家地上种什么、产量多少、收益多大,尤其是耕地轮不轮茬,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等等,都一概不知。

      2023年,在依安县推出“带地入社”组建新型农民合作社后,红星村党支部引领组建了晓伟现代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在村委会,记者见到了入社最早的几位村民以及合作社工作人员。

      “带地入社”的村民曹靖云,今年已经68岁了,子女早早在外地安家立业。十年前老两口种地越来越“跟不上趟”,她家22亩地都流转给同村的大户,流转费从最初一亩500元至600元,增加到800元。她从来也没关心过自家地种啥,也没关心过种地的收益。就是觉得地在就行,每年的收入也就是那些流转费。

      “最大的感觉就是自家的承包地离自己越来越远了,对土地的亲近感也没有了。”曹靖云听说加入村里成立的合作社后,一亩地能分红1300元以上,就算达不到这些,第二年也可以选择退出。

      曹靖云果断“带地入社”。

      她另一个心思是,作为一名老党员,把地交给党支部引领组建的合作社更放心。过去流转的时候,地交出去了,种什么、怎么种都是别人说了算,自己没道理去管别人,这让她也有些顾虑。比如,曹靖云就不想让自己的地种甜菜。因为甜菜根系长,特别能吸收地里的养分,如果只追求产量不倒茬种植,那后面种啥都种不好。“种两年甜菜的地再租给别人,每亩流转费都得少收200元。”曹靖云说。

      对于曹靖云这样逐渐失去种地能力的小户来说,“带地入社”的好处是承包地不用自己操心,还有合作社分红的收益,关键是22亩承包地还在自己手里。

      而对于动辄流转上百亩土地的种地大户来说,放弃过去流转土地小规模种地模式,选择将自家的承包地“带地入社”有更多考量。

      同村的刘涛就是从种植大户转向第一批“带地入社”的村民。

      刘涛,今年52岁,脸晒得黑黢黢的。在村里,刘涛这个年纪是种地的主力军。入社前,他在自家18亩承包地之外,流转了同村农户的100多亩地。老伴要带孙子,这些地几乎由他一个人打理。

      在刘涛看来,尽管在种植规模上称得上“大户”,但自己却没有“大户”的经营实力,耕种100多亩地一年比一年让他力不从心。他没有大型农机,翻地、整地都只能用“小四轮”马马虎虎搞搞,因为地不平整,地里长出的苗有高有低。

      “有时候干脆不翻地了,上一季作物茬子还在地里就直接种。”因为种得“糙”,产量一直上不去,正常年景每亩也就能挣200元至300元,一年下来净收益最多2~3万元左右。

      而在种地的困局之外,刘涛更担心的是市场风险问题。“这几年下来,明显感觉赚一年赔三年是常态。”他告诉记者,近些年种地成本越来越高,土地流转费以及农药、化肥、人工费等都在涨价,光土地流转费每年就要投入8万多元。忙的时候还要雇人,雇一个人干一天150元。在这种“重投入”的运转下,一旦市场行情不好,刘涛不仅赚不到钱,辛苦一年甚至还要赔钱。

      “带地入社,我心里踏实。”经过权衡利弊,刘涛选择带着自家18亩地入社。相比于过去“提心吊胆”地种地,他最看重的还是入社以后省心省力,收入稳定。

      2023年,红星村晓伟合作社在去除购买农资、农机服务等成本后,将全部收入都分给了“带地入社”的村民,平均每亩收益是1350元。

      曹靖云家总计分红了3万多元,比过去增收1万多元。刘涛自家分红了24300元,他本人3月~11月在红星村的农机合作社当农机手,工资5万元,其余时间还可以打零工,总收入比自己包地的时候还高,而且还省心。

      2023年,红星村有58户202人加入合作社,整合土地2164亩。2024年,红星村“带地入社”的数据变成了228户670人入社,整合土地7032亩。

      “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村民加入?因为‘带地入社’实打实地提升了农民的收益与抗风险能力,这笔账农民都算得过来,而且农民入社退社都是自愿的。”村党支部书记、晓伟合作社监事长朱晓伟说,由社员选出群众威望高的种地能手担任合作社理事长、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合作社监事长也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一项制度设计,可以在保持社员自主经营的同时,让合作社始终处于党组织的监督之下。

      在依安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广过程中,红星村的规模与效益都处于全县中位。新兴镇安乐村“带地入社”农户363户,整合土地1.67万亩;新发乡利民村“带地入社”农户266户,整合土地9955.93亩;上游乡建明村“带地入社”农户294户,整合土地8953.86亩,去年该村订单种植鲜食玉米,亩均纯收益达到1800.5元。

      怎么才能保障“带地入社”新型合作社高效健康运行?

      种地网格化,管地网格长。这是合作社种好地的创新。

      对于新型合作社的运行,依安县设计出一套“党支部+合作社理事长+网格长+农户”的四级管理模式:合作社将根据经营土地的实际情况,按照每1000亩至2000亩左右的标准,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承担相应的管理服务和监督职能。网格长必须是本合作社的社员,优先从有种地经验的村屯党员干部中选拔,由村党支部与合作社理事会研究通过后聘用。网格长负责分管网格内土地的“耕种防收储运销”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协助农技等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赵国栋是红星村公认的种地能手。过去几年,他流转300多亩土地,因为方法得当、管理细心,效益一直不错。

      “带地入社”后,他顺理成章地被社员选为理事长。根据土地面积,红星村晓伟合作社聘用了5名网格长,加上赵国栋,6个人负责经营合作社的所有土地。

      “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田间管理与监督作业。”赵国栋说,种之前算好哪块地种什么作物,按季节农时,到了要翻地、播种、施肥、打药、收割的时候,我们要联系代耕主体按时作业,还要监督他们干好活。

      “过去个人种植地块小、成本高,‘带地入社’后土地由合作社集中统一耕种,不仅成本降下来了,也方便倒茬轮作。”赵国栋说,现在像甜菜这样需要倒茬的作物,也能放心大胆地种。依安县通过玉米、大豆、甜菜、马铃薯等作物科学轮作,在保护土地地力的同时,也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网格长也要接受农户与合作社的监督,农户觉得自家的地管理不到位,也会找我们反映。”朱晓伟说,合作社理事长和网格长的工资由合作社支付,每年3月~11月一个种植季,分别为3万元和2万元。

      网格化的统一管理模式,让先进技术大规模推广有了抓手,过去因种植户分散而难以应用的技术如今得以顺利落地。2023年,伴随“带地入社”的铺开,大垄密植、大机械作业等先进种植技术在红星村得到大面积推广。

      “过去农民自家种地都是起65公分小垄,施肥播种一次作业,播种效果差。现在采用110公分大垄密植,分层精准定量定位施肥。”赵国栋说,与传统65公分小垄相比,大垄玉米、大豆每亩可多播700株和2000株以上。

      再比如,在整地环节,过去小农户是春季整地,保墒效果差,现在是深翻整地,秋起大垄,实现了蓄水保墒;在田间管理环节,过去是小机械作业,标准不一,现在是归方连片种植,田间管理实现统防统治;在收获环节,过去是整棒收获,二次脱粒,损失多,现在是高端智能农机直收脱粒,集中作业、节省工时。

      视角提升到整个县域上,依安县从上到下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为农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带地入社”合作社种好地。

      在依安县为农服务中心,记者看到,通过平台的社务管理板块,能够快速查看各个合作社等主体的成员、地块、资产、种植作物的数据,每个地块都被编码,便于县乡两级掌握各类主体的经营情况,并进行数据汇总、统计分析。

      依安县构建线上线下两个服务平台。在线上,开发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将农民合作社、农资厂家、代耕主体、农技专家、金融保险机构等全都整合进来,具有社务管理、金融、农资、农事、供需、监管等8个功能。另外,建设社会化服务板块,对农机手、网格长、农技专家等实行赋码星级管理,农机作业的轨迹实时上传,实现信息化、数据化全流程监管。

      在线下,打造为农服务中心,构建了“1+1+N”县乡村三级为农服务网络,县级成立1个为农服务中心,每个乡镇组建1个乡级为农服务中心,村级设立N个为农服务站,开设订单、农资、农机、农技、金融等服务窗口,负责农资订购、农机调配、金融信贷等工作,为合作社和农户提供全流程标准化的社会化服务。

      “我们通过创新打造综合为农服务体系,实现了统一平台赋能、统一农业生产、统一资金监管、统一产品销售、统一收益分配的‘五统一’运营模式,保障农民合作社的健康高效运行。”李佰昌说。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实现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目前来看,入社的土地,预计玉米平均单产能达到1700斤左右,亩均增产280多斤,大豆平均单产能达到400斤左右,亩均增产70斤左右。

      一次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探索

      今年2月19日,一场订单农业签约大会在依安县召开,北纬四十七、鹏程生化、东方瑞雪糖业等企业与依安县各个农民合作社总计签订长期大额订单24.86万亩,先卖后种,保障合作社农产品有销路、不愁卖。

      会上,红星村的晓伟合作社也与多家企业签订鲜食玉米、甜菜、马铃薯等订单共4600亩。合同签完,今年的收入朱晓伟心里基本有数了,“预计亩均分红在1800元以上。”

      这次订单签约大会依安县筹划了很长时间,就收购价格与企业多次洽谈,一穗玉米,合作社赚多少、企业赚多少,都确定下来,这样谁也不用想着去多占一点对方的便宜,合作社可以踏实种地,企业可以踏实收购。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农情,数量众多的小农户只有整合起来,才有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可能性。经过两年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依安县的新型合作社已经成功聚集相当规模的农户,在与大企业、大市场的对接过程中,依然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带着这样的出发点,在依安县的探索中,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充分发挥了集体优势和规模优势,对农民进行了有效保护,避免了农民直面市场风险。

      在农资方面,依安县为农服务中心统计合作社的农资需求,与大型农资厂家对接洽谈,上架质量有保障的农资产品。对比农户自购,合作社统购农资每亩可节省20元成本;在信贷方面,依安县与金融机构对接,为农民合作社开发了土地信用专属金融产品,实现随用随贷、随借随还。

      让农民最托底的是完善的种植业保险,入社地块全部投保了完全成本险、收入险等政策性高保障险种。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于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重塑生产关系、更新农户思想,是农业农村改革的一次深化。农业生产的核心权责依然掌握在农民手中,农民合作社完全由村集体和农户土地入股组建而成,政府并不介入。同时,规模化经营后释放的劳动力,还可以通过发展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以及到企务工等方式,实现二次增收。

      目前来看依安县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运营情况良好,农民入社积极性高涨。下一步要稳步拓展规模,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强原料供应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定制农业,满足县内北纬四十七、东方瑞雪糖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吸引更多加工企业入驻,着力打造依安特色农产品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水平,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诚然,依安县的探索做法有其地域特殊性,比如地多人少让农民的利益诉求相对集中,更方便协调;相对单一的种植品种更容易形成规模效应等。王柱展望,这场全县上下共同推动的改革,一定会让更多人意识到提升土地组织化、合作化、规模化的优势,农户能够得到更多的土地收益,让小农户在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版权声明:本文系农民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致电010-84395223或回复微信公众号“农民日报 ID:farmersdaily”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如有侵权,本报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