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巩固衔接续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14
    0

      本报记者 王淑娟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减贫扶贫,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中长期扶贫规划,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云南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云南篇章,为全球减贫、为全国减贫贡献了“云南样本”,用行动和成果向全国交出无愧于时代的满意答卷。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云南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压倒性的政治任务,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全面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脱真贫、真脱贫” 云岭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状态。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等为云南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奠定了制度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汇聚全社会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

      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云南,脱贫攻坚的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十分罕见。习近平总书记格外挂念云南脱贫工作。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昭通市和民族地区调研;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亲自督战脱贫攻坚;2014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就贡山县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作出重要指示;2019年4月10日,得知独龙族整族脱贫,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江乡的乡亲们回信……每到脱贫攻坚重要阶段和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为云南把脉定向、为攻坚克难注入强大动力。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必须打赢的新时代第一场硬仗,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云南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涌现出澜沧县竹塘乡科技扶贫、勐根村老达保文化扶贫、孟连县回俄村“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助扶贫、怒江州背包工作队等一系列先进典型,精准扶贫方略在云岭大地开花结果。

      弦歌不辍,步履铿锵。经过8年接续奋斗,2020年末喜讯传遍云岭大地,云南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脱贫摘帽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果的具体体现,必须把严和实的要求贯穿全过程、各环节。云南严格确保“脱真贫、真脱贫”,使脱贫成果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成绩用数据来体现,2012年到2021年,云南脱贫地区整体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749元提高到2021年的13027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785元提高到2021年的12267元,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省8502个贫困村实现100%通硬化路、通动力电,光纤网络全覆盖。现代产业取代了刀耕火种,电商走进了边疆山寨,许多脱贫村有了自己的大学生,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思想观念落后的状况,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

      “产业兴、农民富” 铺就乡村振兴之路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意味着消除贫困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民生。为了彻底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实现共同富裕,云南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举各方之力,补农村“短板”。

      没有脱贫攻坚,就没有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期间,云南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各个方面集中资源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下一阶段工作打牢基础。

      云南继续保持组织领导体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落实省、州(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巩固脱贫成果的责任,建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抓总的“双组长、双办公室、双月调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了省领导挂县、部门包乡、干部驻村的定点帮扶机制。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体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设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将民政、教育、住建、医保等7个部门15个救助服务事项纳入其中,让困难群众“找政府”无障碍。

      乡村不振兴,脱贫攻坚成果就不可能巩固。近年来,云南千方百计在建强利益联结、示范牵引等方面做文章,通过聚焦特色产业发展、东西部协作等工作,让增收渠道更稳更宽,赋予广大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临沧市耿马县通过引进企业导入专利技术,实现“一根甘蔗吃干榨尽”,将每年加工榨糖产生的40多万吨甘蔗废渣制成可降解餐饮具、包装材料,产值突破6亿元,提供600个就业岗位,同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中入驻。以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为龙头,形成“1+16+N”沪滇共建园区体系,引导企业入驻和推进沿边产业转移,“十四五”规划打造100个沪滇乡村振兴示范村,首批遴选沧源县班洪村等25个民族村寨,成功打造大理“有风小院”、普洱“共享星村”等品牌项目,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

      云南坚信发展依靠农民、发展成果与农民共享,把一切为了脱贫户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鲜明工作导向,出台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要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着力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普洱市孟连县公信乡糯董村的“334”牛油果基地2023产季分红大会上,10个村民小组领取入股分红106万余元;蒙自市发展蓝莓产业,大力推动“622”模式,2023年全市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产值超过20亿元。“622”机制发展的62个蓝莓家庭农场创收620万元以上……

      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广大农村成为产业发展的沃土。近年来,一大批乡村能人返乡创业,还有效解决了农村“一老一小”等问题。农村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最大限度地激活了人、地、钱、自然风光等资源要素,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构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凝聚着几代云南人的思考与奋斗、光荣与梦想。当前,云南正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上下同心、统一步调,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精准”做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多方参与,齐心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