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坚持在经济发展中扶贫
    21
    0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近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介绍中国脱贫攻坚的经验时指出:“坚持在经济发展中扶贫,积极引导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在经济发展中解决贫困问题,是中国减贫事业的核心思路和宝贵经验。早在2013年,总书记就在湖南考察调研时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之后在多个国际重要会议中,他相继作出“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总钥匙”等重要论述,屡次重申中国减贫事业中发展优先的理念。总书记“坚持在经济发展中扶贫”的理念深刻揭示了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为致力于减贫事业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在全球贫困斗争史上,有过各种理论和实践探索。有观点认为,依靠福利救助就能消除贫困。但实践表明,过分依赖福利救助反而会导致经济效率下降、减贫内生动力减弱等问题,并不利于减贫脱贫。也有观点认为,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即使没有社会政策干预,贫困问题也会自然得到解决。但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却越拉越大。现实一再表明,脱离了经济发展的扶贫,无异于缘木求鱼;只顾经济增长不顾及贫困群体的发展,也必然会陷入“跛腿经济”,最终影响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8亿多人口成功脱贫,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的减贫实践证明,在经济发展中扶贫才是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对于贫困群众而言,通过掌握一门技能、投身一个产业,依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才能够将实现幸福生活的“金钥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于贫困地区而言,简单改变村容村貌,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下一步发展必然存在问题,一个地方有产业、能带动就业,内外结合才能发展。对于国家发展而言,补足“三农”发展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能够促进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最终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支撑。由此看,以经济发展带动扶贫、以扶贫促进经济发展是摆脱贫困的有效路径。中国的这一实践,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经济较快增长与大规模减贫同步、综合国力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步,破解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的难题。

      要注重经济发展的平衡性。一般市场规律下,资源要素总会自发地流向效益高的地区,贫困地区因缺乏资源要素而发展乏力。中国的发展式扶贫强调处理好效益与公平的关系,既发挥政府的“有形之手”,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关键生产要素向贫困“洼地”流动集聚,也顺应市场规律,在规划设计和引进产业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让市场配置为扶贫效能释放更大空间。

      要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不少深度贫困地区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资源富集区,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挑战,中国始终坚持绿色是生态底色、发展本色,走出了一条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发展之路。秉持多维扶贫理念,将绿色减贫纳入政府扶贫考核机制,对环境脆弱的贫困地区加大生态文明考核权重;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包括碳交易、绿色生态金融在内的多元化补偿路径,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实现贫困地区华丽蝶变;积极探索绿色减贫方式,对有形资源合理开发,对无形资源有效利用,以乡村旅游、文化传承等“绿色”产业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要注重让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中国的脱贫攻坚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把帮扶资金和项目重点向贫困村、贫困群众倾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补齐贫困地区基础建设的短板,偏僻的山区通路、通水、通电、通网,不少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村落发展起了文旅产业,大量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在“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中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谋根本之策,行长远之道。中国一以贯之地将经济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中心议题,不仅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更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注入信心和力量。未来,中国将始终坚持发展,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加务实的举措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携手国际社会共同绘制人类社会共建共享新图景。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