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 举报
    X
    农家书屋成“我家书房”(身边故事看改革)
    99
    0
    乡村消息。

      新书屋位于村中心,原是废弃的水塘,经过平整,建起了杨花书院,成了村里的新景观。

      20多个书架上摆满了书,还新添了电脑、自助借阅机。“想看小说,哪里找”“书上的编码,有啥讲究”……村民们各有各的问题,怎么检索书、如何借还书,90后农家书屋管理员刘亚明一一指点。

      “你们猜,这里有多少书?两万册。”刘智明翻开一本书,指着“长沙市图书馆藏书”的蓝色印戳兴奋地说:“市图书馆开了‘连锁店’,每个月还更新几千册。”

      “方便乡亲们看书,关键在于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正在村里调研的长沙市图书馆馆长王自洋,在图书馆领域干了30多年,见过很多像刘智明一样爱看书的农民朋友。

      “农家书屋和公共图书馆,分属新闻出版、文旅两个部门管理,过去有堵‘墙’隔着。”王自洋说,改革从打破部门壁垒开始,将农家书屋逐步纳入图书馆体系,总分馆运转,书籍全市调配。

      “我想看《中国历史常识》,显示在长沙图书馆,怎么办?”刘智明又有了新的阅读需求。

      “可以预约。”刘亚明轻点几下鼠标,电脑屏幕便显示“预约成功”。

      “10天后,这本书就到你手里了,看完直接还到书院就行。”刘亚明嘱咐刘智明。

      放学后,小读者多了,大家在书院或坐或站,看得入迷。刘亚明说,杨花村有小学生近300人,配送书籍时特意增加儿童读物,建起了藏书3000多册的少儿阅览室。

      有村民调侃,“总见你往书院跑,不读书会少块肉?”刘智明说,自己从读书中真正“得了实惠”。

      “种水稻、辣椒,都从书里取经,有啥好品种,病虫害咋治……眼界越发打开。”

      “书院节假日也开门,城里专家还会进村搞讲座,大人小孩都喜欢。”刘亚明说。

      10岁的杨欣成小朋友是这里的“资深读者”,他的心愿就是“要把少儿阅览室的书都读完”。

      正值农闲,村民来来往往。看书的、自习的,大家都脚步轻轻的。2022年以来,长沙市稳步推进78家农家书屋纳入总分馆体系,图书每年更新20万册次,一年四季都有高品质文化活动,书香萦绕乡间。

      “对杨花村乡亲们来说,农家书屋就是‘我家书房’!”刘智明说。


    0
    赏钱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
    恢复多功能编辑器
  • 3 1
  •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