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日喀则,达娃次仁得知为保障救灾工作,通往震区的道路实施交通管制,如何回村?焦急之时,正往震区赶的救援车辆伸出援手,把达娃次仁一路送到村口。
从日喀则到古荣村,平日4个小时的车程,达娃次仁赶了一夜。“路上全是拉满救援物资的货车,还有大型救援机械。”深夜望向窗外,他心中多了一分踏实,“这些救助我们的灯光相连,就像汇聚希望的长龙。”
半路上,他终于与家人取得联系,得知全家平安,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10日清晨,达娃次仁赶到了古荣村。他的哥哥桑杰一早就在组织救援安置。桑杰是村委会主任,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已经忙得几天没合眼。
“哥,我回来了!”
“好!赶紧的,先干活!”
兄弟俩来了个大大的拥抱,话不多说,桑杰把达娃次仁带到村里的安置点,让他协助党员干部发放物资、安排板房、清理废墟……一干就是一整天。
“这是四川人民捐给我们的鸡蛋,还有衣服鞋帽。”板房前,达娃次仁打开一大包物资,受灾群众排队领取,连声道谢。
国网日喀则供电公司城区供电服务中心运维抢修班班长拉巴顿珠在安置点维修电路,拍了拍达娃次仁的肩膀,笑着给他打气:“看到乡亲们热切期盼的眼神,就能把疲惫忘了。”
解放军战士、板房搭建工人、国家电网抢险队员等在安置点来来往往。“我感受到,每名工作人员都为我们拼尽全力。”达娃次仁说。
夜幕降临,桑杰端着盒饭找到达娃次仁,在应急帐篷里抓紧吃了两口。兄弟俩这才有空讲讲贴心话。
“板房今晚就能住上了,救援和安置真快。”
“全靠党和政府,共产党‘嘎真切’(藏语,意为“恩重如山”)。”桑杰说,地震发生后,村里的党员干部第一时间投入救援,现在安置、重建有序开展。
回想这几天,“返乡参与抗震救灾的经历,是一堂深刻的思政课。”达娃次仁说,自己见证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也为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鼓舞着。
“叮”,手机再次响起,原来是兼职地方的店长的鼓励:“把家里安顿好了,还来我这儿干吧。”
“是啊,生活会回归日常,也会越来越好。”躺在板房里,达娃次仁睡不着,念叨返校后的打算:申请入党,完成学业,找个好工作,帮家里盖间新房……
站长:乡村生活网;联系电话:023-72261733 ;微信/手机: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办公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