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月十八是冬至,冬至为“四时八节”之一,是太阳南行的极致,也被称为“日南至”。民间常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人们也会根据冬至那一天的阴晴变化,来判断冬季的天气冷暖。老话说:“冬至在月中,无棉也过冬”,今年冬季到底冷不冷?
冬至有啥特点?
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也就是太阳运行的南回归线,所以冬至那一天黑夜最长,白昼最短。过了冬至之后,太阳就开始北返了,白昼也就开始逐渐加长了。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意思就是冬至之后,白昼就开始一天天加长了。
白天为阳,黑夜为阴,所以冬至也可以称为“阴至”,是冬水的力量上升的顶点,也是阴气最强的一天。正所谓“阴极则生阳”,所以冬至也是阳气初生的开始,冬至一阳生,万物开始萌动,因此冬至也就是冬季的分界线,俗称“半冬”。
虽然冬至是冬季的分界线,也是太阳南行的极致,但是冬至并不是最冷的时候。俗话说:“冬至逢壬数九”,意思就是冬至过后第一个壬日开始数九,如今一般从冬至当天就开始数九了,所以冬至代表着寒冷天气的开始。
闰月是怎么产生的?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气是根据黄道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而得来的,黄道就是人们站在地球上观看太阳一年的运行轨迹,是以地球公转为参照物而假想出来的一个虚拟的大圆圈。黄道一圈为360度,等于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
黄道平分成二十四个等份,每十五度就是一个节气,约等于15天5个多小时。阳历同样是根据太阳而制定的,所以节气与阳历是同步的。而阴历则是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行而制定的,由于月亮每次绕到太阳和地球中间的时间为29天半,所以阴历一个月平均为29天半。
阳历的365天除以十二个月,一个月约为30天半,而阴历只有29天半,所以阴历的每个月几乎都比阳历少了一天,这就导致了阴历之中的节气每个月都往后推迟一天,大约30个月之后,阴历就比阳历少了一个月。
当阴历那个月只有节令,没有中气的时候,就在后面加一个月,也就是闰月。一般十九年中会有七个闰月出现,阴历有闰月的年份就有十三个月,这就导致了每个节气在阴历中的时间都不是固定的。
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冬至在月中,无寒也无霜
由于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所以在阴历之中,冬至的时间每年都是不固定的,一般在农历的十一月份。因为冬至代表着寒冷天气的开始,所以冬至在阴历之中的日子越靠前,寒冷的天气也会跟着提前,同样冬至的日子越靠后,寒冷的天气也会跟着往后推移。
寒冷的天气出现在最该冷的时间才会更冷,如果寒冷的天气出现在立春之后,也冷不到哪儿去了。虽然冬至之后太阳开始北返,但也是黑夜最长的时候,白天太阳照射的时间很短,地面积累的寒气会越来越多。
古人以“冬至逢壬数九”,每十天会有一个壬日,所以过了冬至之后,最迟十天就开始数九了。一年中最冷的时间在三九到四九期间,也就是冬至过后四十天左右。那么冬至到过年之间为四十五天左右,所以说“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最冷的天气会出现在过年之前。
从月头到月尾,又相差了二十天,也就是说冬至如果在月尾,最冷的天气就会出现在过年之后二十天,那也就冷不到哪儿去了,所以说“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容易出现倒春寒,但是倒春寒再怎么冷,与冬季的寒冷是无法比的。
同样冬至在月中,也是一样,因此冬至在农历中的日子越靠前,就越寒冷,越靠后,温度就越高,因为冬至之后太阳越来越往北运行了,阳光照射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温度也就越来越高。由此可见,真正的数九应该是“冬至逢壬数九”,只是现在为了方面,从冬至当天就开始数九了。
其实有很多关于冬季的谚语大多是比较准确的,因为古人的数九,并不是简单掰起手指头数天数,而是会记录下每一天的天气变化,很多谚语都是从长期的记录中总结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