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 举报
    X
    她让音乐种子在小山村生根发芽——追记河北阜平马兰小乐队创建人邓小岚
    122
    0
    乡村消息后泣不成声。她说:“跟邓老师学唱歌的日子特别开心,能当邓老师的学生我感到很自豪,我会永远记着邓老师。”

      合唱团的学生家长自发在网上进行追思和吊唁,用自己的方式怀念邓老师。

      张艳琪的父亲张秀广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以后的路上,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位骑着电车,为孩子们成长跑上跑下的老人了,我们要感谢她老人家付出的一切,邓老师一路走好。”

      3月22日,马兰村村民席金海从手机上看到了邓小岚去世的消息。“这心里可难受哩。我的三个姑娘都跟着邓老师学过音乐,山里孩子不一定成为音乐家,但音乐能让孩子们开眼。”

      席金海的小女儿席庆茹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成员之一,一直跟着邓小岚学习音乐。从电子琴到小提琴,给份乐谱,席庆茹都能拉一段。“后来我发现,孩子要是爱好这个东西,就不会影响学习。”席金海说,更重要的是,他发现有了音乐做伴儿,小孩子似乎更快乐。

      这些年,邓小岚的付出与坚持,马兰村每一个人都看在眼里。

      18年来,她每个月两次来马兰,风雨无阻,来回奔波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五周。

      慢慢地,音乐的种子在小山村里生根发芽,马兰村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女孩用白粉笔在课桌上画出钢琴键,比着指头练习;山村的小路上,男孩子背着吉他结伴而行……

      最动人的是,大人们在地里劳作,孩子们在一旁练琴。一个弯着腰,一个低着头;一个在播种,另一个也在“播种”。

      2013年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2015年为山里娃打造三层“音乐城堡”,邓小岚为马兰村辅导过的200多名学生,很多已经上高中、读大学,其中有10余人在大学里读艺术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

      马兰小学校长陈业田回忆说:“邓老师来一次住十天半个月,每天下午到学校上课。小学下午都是社团课,喜欢音乐的孩子就去找她学,周六日去她的住处学。”

      陈业田说,学校下午的社团课无非就是学校大合唱,自备的乐器也大多是小鼓、锣,“但邓老师带来的不一样,是长笛、竖笛、手风琴、小提琴、吉他等乐器。邓老师每次都说,一个孩子的童年哪能没有音乐”。

      “音乐让孩子们体会到美好,他们变得更乐观、更自信了。”阜平县城南庄夏庄学区中心校校长刘凯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带队老师,他经常和邓小岚一起带孩子们排练。说起邓老师,他几度哽咽:“过年邓老师还和我们一起包饺子呢,总觉得这事儿不是真的。”

      这两天,刘凯不时拿出手机,翻看照片,里面记录着他和孩子们与邓小岚老师一起生活、一起排练的点点滴滴。他感伤地说:“邓老师为马兰村付出了太多,邓老师走了,但‘马兰花’不会凋谢,我们要把邓老师的爱延续下去。”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唱一首心中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爱在人间……”

      邓老师走了,歌声却永远留在了村里,留在了人们心中。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5日 03版)


    2
    赏钱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
    恢复多功能编辑器
  • 3 1
  •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