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一体同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54
    0

      颜晓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色和质量。作为农业大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要一体部署、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加快“农业大州”向“农业强州”转变,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现全面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合在一起,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红河州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逐年提升,从2017年的47.02%提高到2020年的56.95%,但整体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性,农村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农业现代化进程。

      推进红河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突出困难

      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为红河州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林牧渔服务业比例、农产品加工产值比偏低。2020年,全州土地产出率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99.76%;劳动生产率分别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97.38%、65.13%;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例落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仅为全省的90.66%、全国的50.84%。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突出表现为红河州高标准农田、产业路、动力电、有效稳定灌溉水、农产品冷链设施等数量少、比例低、配套性差,综合配套设施不全,有效管护机制“缺位”。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层次低。突出表现为红河州农村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缺口仍然较大,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仍不平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服务效率仍然不高等。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突出表现为红河州边缘人群、低收入人口规模不小,返贫致贫风险仍然存在;产业带贫益贫效果和农村集体经济服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等。

      农民收入增速放缓。红河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从“十二五”时期的17.0%,降低至“十三五”时期的9.6%。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农产品产销不畅等影响,全州农民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速呈现减缓态势。

      推进红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以三产融合为导向,全面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深挖红河多样自然条件和农业先天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着力延长产业链、完善利益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大生态农业、大健康农业、大品牌农业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以“中字号”“滇字号”名县、名镇、名村为载体,用好擦亮“三千四百年”文化旅游名片和“云上梯田·梦想红河”旅游品牌形象,推动农业、林业与旅游、文化、康养、运动等现代服务产业深度融合。

      以绿色清洁为引领,全面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传承“绿色”“环保”“原生态”的红河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优秀基因,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做特“绿色食品牌”,全面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打造红河花卉、红河梯田红米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持续推进云南省绿色食品牌的申报参评和宣传推介工作,提升红河农产品影响力、公信力。

      以组织提升为重点,全面健全农业经营体系。以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健全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步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外引内培”,立足州内农业重点产业,以健全产业链供应链为核心,以建基地、强加工、畅流通为重点,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及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努力培育壮大本土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小巨人”。

      以便捷舒适为核心,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围绕“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以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全面提升农村基本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便捷度、舒适度和可及性。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统筹推进农村燃气、电网、信息、服务等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向住户延伸。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提升乡村建设规划、绿化、文化、整洁化水平,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持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提高农村发展效能。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规范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监管和服务。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智库专家基层行“红河高质量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2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