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坚持问题、需求和结果导向,以重大科研项目推进和科技帮扶为抓手,创新工作方式,强化组织管理,新技术新成果不断转化应用,助力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有力支撑着我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污染防治科学性和精准性
近年来,各地蓝天白云多了。“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这有科技贡献的力量。”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说。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一些新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迫切需要进行科技前瞻性布局和重大科技专项推进。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邹首民说,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复合污染的传输机制,复杂条件下流域水环境、水生态退化成因及修复机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成因与污染过程解析、分配扩散,危险废物代谢转化过程中的微结构调控机理和循环利用机制等研究,为提高环境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提供科学基础。围绕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关键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维持演化机理、典型外来物种入侵机制等,提出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技术途径和调控机制。
科技创新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贡献显著,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全局性变化提供了科技支撑。比如水专项是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设立的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经过15年实施,突破了源头污染治理、河湖生态修复、监控预警、饮用水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难题。水专项成果全面带动我国治污理念创新、科技和制度创新,支撑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质量改善。
加强平台建设,强化环境科技战略力量
生态环境科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利器。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重大需求,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为依托单位,联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500多家优势单位,汇聚各领域近万名科研人员,进一步加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努力打造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
邹首民介绍说,截至目前,在水、土、气、生态等11个领域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53个、科学观测站9个、工程技术中心45个。拟在水生态、陆海统筹、减污降碳、新污染物治理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完善新建一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形成层次分明、领域齐全、布局合理的创新平台体系,进一步促进提升源头和原始创新能力。
加快成果转化,为地方和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生态环境部于2019年建成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旨在网尽天下环保好技术、回应各方环保诸需求、汇聚环保专家做服务。截至目前,已汇聚各类优秀科技成果4800多项,技术条目浏览总量超过220万次;面向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疫情防控等热点问题,开设10余个专栏专区,快速响应各方迫切需求,组织技术团队帮助地方和企业解决各类环境问题,为精准科技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生态环境部还组织实施了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深入实施“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围绕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驻点团队深入城市一线开展科技帮扶行动,综合运用立体观测、智慧管控等科技手段,帮助地方精准识别在大气污染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市一策”综合解决方案。科技帮扶行动的组织实施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应用,为地方送技术、送政策、送方案,推动解决了地方在绿色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
据介绍,下一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为核心,以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力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新时代服务型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站长:乡村生活网;联系电话:023-72261733 ;微信/手机: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办公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