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北京农禾之家农村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腾讯基金会和南都公益基金会支持的探路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研讨会暨《探路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线上通过腾讯视频号、抖音号进行直播。
据介绍,《探路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是在去年举办的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的基础上,由农禾之家组织的专家学者对论坛内容整理而成。本书中六期论坛的八个典型案例,均聚焦于集体经济的发展,有党支部领办、基金会参与撬动、企业家直接参与等多种形式。本书回答了关于村庄党建、村庄公共性、集体经济、文旅产业、乡村青年、分配制度等问题,能够为村庄一线工作者、参与乡村振兴的企业家、涉农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高校师生提供启示和作为案例参考。
会上,新书创作者及乡村振兴基层实践者就该书创作过程、精彩内容以及一线工作者的实践经历进行了分享,与会专家就“家国之间——村庄主体性”进行了重点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团认为,乡村振兴中最重要的主体是村庄集体。农村集体经济是在基层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集体经济组织来推行新型集体经济,要突出经营职能,并注重统一管理与分散经营要统合。当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面临的挑战,是村庄作为一个独立自治的主体如何更好地发挥主体性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仝志辉从党建引领的作用基础、集体村社组织形态和历史出发,分析了党建引领在集体村社形成中的作用和集体村社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集体村社再造仍需要党组织承担重责并应该切实增强党支部再造集体村社的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李丁认为,公告物品供给的各个主体认为集体是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关键组织,枢纽型的平台在集体组织的扩大再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海波从改革开放后的立法倾向出发分析,认为当前立法中的《公司法》还有欠缺,还缺少集体等主体的地位,并提出当前中国需要一部《村社法》,并且立法和案例应该并重。
最后,与会嘉宾对线上线下听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互动和针对性解答。大家普遍认为,乡村是我们共有的家园,不但需要一支本土化的人才队伍去带动,更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给与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