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良法善治润民心——浙江省宁波市法治乡村建设掠影
    45
    0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乡村治,则百姓安、国家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良法善治,民之所向。1998年,浙江省宁波市首创“民主法治示范村”的探索实践,近年来,该市又涌现出“小微权力清单”等典型案例,法治乡村亮点频出。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去年审议通过《宁波市法治乡村建设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宁波市由此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就法治乡村专门立法的城市。施行一年多以来,该《条例》在加强乡镇法治政府建设、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乡村法律服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那么,对于基层老百姓和村干部而言,法治乡村意味着什么,又带来了什么?宁波简称甬,最近,记者走村串户,尝试解析法治乡村的“甬派解法”。
      制度管事
      走在象山县涂茨镇旭拱岙村的说事长廊,村党支部书记葛聪敏如数家珍谈着他的“治村经”。七旬老太张松菊迎上一步开问,她家有座平层老宅,总共占地280平方米,其中60平方米的院子,40多年房龄。因年久失修,今年推倒重建,一层变两层,占地却只有112平方米。
      “葛书记,我还是搞不明白,咋就不能等量换。”话音刚落,旁边几位老太也移步靠近。盖房前,葛聪敏其实已跟她家解释过多次,正好大伙都在场,再做个政策普及。要说事,先落座,一来二去,心中疑团很快解开,张松菊眉眼舒张。
      十年前,葛聪敏临危受命。彼时的旭拱岙村,干群关系紧张,赌博盛行。走马上任后,葛聪敏抓到赌博即报警。村里有项目上马,无论谁打招呼,都没有特例,全部按章办事。最显眼处,村里自立的“八项制度”全文挺立路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八字赫然可见。
      葛聪敏表示,有事敞开说,有事大家议,有事马上办,好坏大家评,“除了‘村民说事’,我们还有‘村官说法’,依法治村,让村民懂法知法守法,两者相得益彰。”
      何为“村官说法”?其内涵可用“尊、学、守、用、评”五字概括:村“两委”干部带头尊崇法治,健全村干部学法制度,并将他们纳入“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等培育工程的重点对象,将村民违法犯罪等纳入村(社)守法诚信档案,落实小微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调解、依法实施,再通过村民代表综合评判,倒逼干部改进作风。
      继首创了“村民说事”后,象山县将“村官说法”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形成“两说经验”,法治内涵更丰富,构成了法治引领、德治辅助、自治实践的乡村治理模式。目前,“两说经验”已在全县18个镇街、355个行政村全覆盖,累计召开说法说事会3.8万余次。
      记者关注到,《条例》中专门将“村民说事”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纳入其中,从立法层面上形成了农村基层村务管理、决策、治理和监督的闭环流程,全面推动了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
      法治解事
      宁海县是浙江省经营海水养殖产业的第一大县。该县海水养殖面积达22.8万亩,产值超过25亿元,但生产模式传统粗放、效益较低。桥头胡街道店前王村39个养殖塘被承包给35位自然人经营。2011年底,原承包合同到期后,既没组织重新招投标,也没续签合同,近10年里,村集体没收到过一分钱租金。
      2021年9月,浙江省基层公权力全程在线审批应用上线。在智慧大脑的帮助下,多个镇街存在的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处置不及时等问题浮出水面。
      宁海县监委第一时间召开海塘集中收回和租金追缴专题会议。重新招投标后,店前王村的海塘承包价格由原来的每年每亩700元,上涨到每年每亩平均3900元,5年合同期可为村集体增收租金525万元。经过整改,整个桥头胡街道各村的集体资产闲置率占比,也从过去的65%下降至20%,集体经济增收成效明显。
      发端于宁海县的“36条实践”(村级权力清单36条),是村一级反腐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2018年被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在村庄管理中,有不少鸡毛蒜皮的小事,尽管不规范,又够不上违法违纪,顶多就是通报批评。但‘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纳入《条例》后,村干部违反规定,就属于违法行为了,法治意识自然更强。”宁海县监委三级主任科员应小杰说。
      据介绍,今年,针对沿海镇街滩涂、海塘资源流转不规范等共性问题,宁海县监委还专门督促出台《宁海县养殖塘承包经营管理办法》,通过规范发包程序、采用承包人积分制等办法,实现海塘等资产资源规范流转。而这只是宁波市推动法治管事的一个缩影。
      宁波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司法工委副主任陶琳告诉记者,《条例》明确要求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法治乡村的建设规划、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并压实民政、人力社保、农业农村等部门的职责,以及充分调动公检法系统的整体联动。
      最直接的成效便是,法律服务扩面提质。据了解,宁波市各地各部门聚力提供优质公共法律服务,健全“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选优配强法律顾问队伍,深入农村网格开展“法律门诊”。
      “云端”治村
      围绕村民的法律需求,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司法所所长林炯拍了72个视频,将普法阵地搬到了“掌上治村”平台,受到群众广泛欢迎,“老林说法”声名远播。
      “掌上治村”平台起步于云龙镇的冠英村,除了云端普法栏目外,还有云端办事和云端说事。该平台实现了法律资源一键整合、法务管家一键呼叫、掌上审查一网通办,将法治服务一网打尽。
      “此外,通过村民问政、村务听证、庭院议事等板块,村民与村集体之间的矛盾也纳入线上村务听证范围,线上听证会全程直播,村民可以通过手机投票、评论。”冠英村党总支书记张成龙告诉记者,像村域封闭式停车、村民因散户随意养殖家禽引发环境问题和邻里纠纷等,通过线上听证全部得以有效解决。
      数字化建设如何赋能乡村治理?记者看到,《条例》中专门提出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涉及乡村事项的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完善乡村网格化管理中的基础信息采集、隐患排查处置等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效果。
      现在,宁波市全面推广“掌上治村”平台。通过建立“大数据+智能化+网络化”乡村智慧治理体系,宁波市重点打造“线上村民说事”模式,实现网上访民情、议民事、惠民生。
      “公证E通”服务模式在基层的推广,就充分体现了数字法治的“加速度”。现在,宁波已建立了178个“公证E通”服务点位,实现了乡镇街道的全覆盖。截至4月底,这些服务点已累计办证3615件,实现了办证服务“一次办、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
      此外,自然资源规划部门的“不动产登记+公证”一件事改革,让农民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流转更方便;城乡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解、文旅纠纷调解、金融消费纠纷调解等多跨场景应用,让纠纷调解实现矢量化闭环可控;人力社保、公安、法院等窗口信息互通、力量联动,同样让村民化解矛盾足不出户、事不出村。
      据介绍,宁波市下一步将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2.0体系,拓宽法律援助渠道,打造智慧调解平台,进一步奠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法治基础。

    2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