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鹤乡沃野好“丰”景 ——白城市各地农业生产掠影
    82
    0

      十月的鹤乡大地,粮丰农忙,广袤田野,硕果累累,处处都是“沉甸甸”的丰收喜悦。一幅粮仓满、百姓富、乡村美的瑰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洮北:农家唱响丰收歌

      金秋送爽,稻谷飘香,洮北区大地上处处呈现出一幅幅喜人的丰收景象——

      金灿灿的玉米饱满而粗壮,摇曳的麦穗笑弯了腰,挺拔的高粱涨红了脸……勤劳的农民在流金溢彩的田野里奔波忙碌,大型机械在田地里不停穿梭。

      在三合乡凤城村,花生种植大户田亮正忙着收获今年的花生。凤城村多为沙地,土质特殊,产出的花生具有皮薄、油分足、果实饱满等特点,在周边区域小有名气。“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现在看产量肯定要高于去年了,以目前的价格,应该说收益很可观。”看着籽粒饱满的花生,田亮高兴地说。

      近年来,洮北区深挖地理标志资源,加大特色农产品培育力度,引导广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速沿河优质稻米、绿色粗杂粮、果蔬花卉生产基地建设,树立示范基地,促进“洮字号”产业提档升级。充分发挥148个行政村的特色优势,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提高农药的科学使用水平和绿色农业的发展步伐。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不但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农村的增收致富渠道,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为确保粮食能够稳产增收,年初以来,洮北区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压实保护耕地责任,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多措并举,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工作,今年全区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8.5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76.3万亩,深松整地35万亩。积极发挥土壤类型多的优势,加大新技术推广,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努力提高农田种植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种粮和生产者补贴应补尽补。持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稳步促进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提升,目前,全区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已达到93%。

      今年,洮北区仅水稻、玉米两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就达200万亩以上,同比去年耕地面积增长了近10万亩。与此同时,洮北区积极发展燕麦、绿豆、高粱、谷子等杂粮杂豆生产,不断优化粮食品种结构,预计2022年粮食总产量能够稳定在27亿斤左右。

      镇赉:“稻香蟹肥”好年景

      沉甸甸的玉米棒、高粱和稻穗在秋风中摇曳……累累硕果奏响了镇赉大地丰收的序曲。

      今年,镇赉县稻田养蟹获得了大丰收,金黄的稻穗和膏满黄肥的大闸蟹给人以无限的喜悦。水稻为螃蟹提供了优质的生长环境和充足的饵料,螃蟹能够为水稻松土除虫,改善水稻生长环境。水稻与螃蟹之间相互促进的生态关系,培育出了绿色无污染的稻田蟹和蟹田稻。

      “我是第一年养河蟹,投了1.5千斤蟹苗,预计产量5万斤左右,目前已销售15万元,今年河蟹市场行情好,心里非常高兴。”镇赉镇南岗子村水产养殖户程世春说。

      今年,吉林省吉黑蒙汇农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15000亩的水面共计投放蟹苗6万斤。“我们从4月20日开始投放蟹苗,8月25日开始捕蟹,截至目前捕蟹数量是25万斤,预计产量在35万斤左右,产值可达1200万元,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合作社理事长钱国红说。“今年的螃蟹膏满黄肥,收成非常好,预计今年能收入10多万元。”合作社社员高艳章说。

      镇赉县今年养殖稻田蟹2.6万亩,预计产量为300万斤,年产值可突破3000万元。为帮助企业扩大销售渠道和影响力,今年,镇赉县政府积极与顺丰对接并建立合作,为当地大闸蟹养殖企业提供一站式寄递解决方案。

      近年来,镇赉县立足生态强县发展定位,围绕落实“三双一旅”产业发展战略,推动实施“双水撬动”,实现水稻、水产互促融合,全面推进镇赉县稻蟹共生水产特色养殖业健康发展。通过政府主导指导,水产部门服务支撑,利用全县水稻资源优势,在全县域内重点实施“2655”稻蟹综合种养示范推广工程,确保种植养殖户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通榆:好政策带来好收成

      秋日里走进通榆县的大豆田,伴随着徐徐微风,成熟的豆荚碰撞出哗啦哗啦的响声,似乎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这大豆算种对了,每公顷产量应该在7000斤左右,比往年翻一番,这产量在通榆应该是冒高了,加上政策性补贴,每公顷的收入能在3万元左右。”望着齐腰深的黄豆秧,通榆县双岗鹿场农牧有限公司经理邢桂芳说。

      今年是通榆县大力实施大豆种植补贴政策的第一年,双岗鹿场农牧有限公司抓住了这一有利契机,种了40公顷的大豆。眼下,大豆已进入成熟期,邢桂芳在田里随手摘下几颗豆荚,放在手里一捻一撮,金黄的豆粒瞬间炸了出来。“看这成色,马上就能收割了。我们这个大豆品种是吉大豆19,采用的是水肥一体化的种植模式,春天种的时候是用免耕机播种,在田间管理期间采用了三次的水肥一体化追肥。”邢桂芳说。

      今年年初,通榆县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但要想扩种大豆,首先要解决两只“拦路虎”:种植技术落后、平均单产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品种落后、产品品质差、效益低。过去,通榆县大豆种植平均公顷产量约在3000斤左右,显然,大豆产量低是直接影响农民种植热情的主要原因,怎么解决?种植补贴就是一剂良方。“今年,我县响应省里号召实施大豆补贴政策,每亩补贴200元,农民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来看,无论单产还是总产,都将是通榆大豆种植史上的新高。”通榆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徐明慧说。

      扩种大豆除了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还要让农民有钱赚。为此,通榆县将大豆种植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举全县之力强力推进。出台了相关种植方案,在组织领导、大豆种植、政策支持等方面出台具体措施。引导、鼓励农民首次采用免耕机播种配套水肥一体化追肥技术种植大豆,该项技术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等工序,根据苗期表现随时滴灌追肥,确保良好的田间长势,这正是大豆产量大幅提高的制胜法宝。同时,通榆县还积极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吉大豆19等高产高效的大豆新品种,大豆产量和效益大幅提高。

      “吉大豆19是去年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授王庆钰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我县试种成功的高产、高效的大豆新品种,特别适合我县偏碱性土壤种植。”徐明慧说。

      据了解,今年,通榆县大豆种植面积达25万多亩,比去年多6万多亩,全县大豆种植面积和种植效益稳步增长。

      洮南:黑水西瓜的畅销“密码”

      洮南市黑水镇是久负盛名的西瓜之乡,种植西瓜已有近百年历史。黑水西瓜个大皮儿薄,水分充足,含糖量高,吃起来软中有脆、沙中有甜。素有“瓜开满屋香,一口永难忘”的美誉。

      9月下旬,大田西瓜已进入尾声,但前来黑水采购大棚西瓜的客户依然络绎不绝。

      走进洮南黑水西瓜产业园,48座高标准大棚矗立在眼前,大棚里墨绿色的西瓜连片伏在地上等待着采摘。“今年我家种了8个大棚的西瓜,这是第二茬西瓜了,今年的价格也很好,最低价格在1.5元左右一斤,我这两茬西瓜大概有2万多斤。”黑水镇黑水村村民王金贵说。

      “按照以往的种植销售模式,黑水西瓜每年上市的时间与其他产地西瓜上市时间相差不大。我们通过发展大棚西瓜,错开西瓜销售的高峰期,走精品路线,让村民收获到更大的经济效益。”黑水镇黑水村党支部书记白金日说。

      2021年,洮南市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绿色生态农业全覆盖,逐步实现去农药化、去化肥化,零农残、无公害的新发展理念。黑水镇党委、政府以此为契机,引领黑水村党支部创办了洮南市新红宝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洮南黑水西瓜产业园,鼓励更多瓜农参加合作社,将小片种植面积连在一起,统一管理。

      在黑水村村民高鹏飞家,掀开遮盖,大棚里50多个100斤左右的“瓜王”展现在眼前。“这些西瓜一部分已经被订购了,每个西瓜能卖300元左右。镇里和村里的干部为了帮助我们种好西瓜下了不少力气。”高鹏飞说。

      “我们对瓜农加强技术培训,健全完善农业专家、农技人员、种瓜大户‘三位一体’农技服务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绿色西瓜种植技术支持。重点培养一批职业瓜农,聘请专家深入生产一线,针对黑水镇土壤、温度等实际情况,提高田间西瓜管理水平,提高西瓜产量和效益,保证黑水西瓜‘零农残’‘无公害’。”黑水镇副镇长赵琪说。

      为了持续提高黑水西瓜的影响力,黑水镇党委、政府组建专人负责的创作团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西瓜的育苗、移栽、成果、销售的过程通过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增强黑水西瓜品牌的影响力。在做好线上宣传的同时,黑水镇还依托洮南东北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省餐饮协会把省会城市的餐饮饭店作为主打销售地,将百斤以上西瓜销售至大型餐饮酒店,形成西瓜从地头到餐桌仅需四个小时的产地直发商业链。

      如今,黑水西瓜的生产、经营、销售逐渐走向正规化、规模化、产业化,形成产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在西瓜上市季,黑水村收入达到“六位数”的村民比比皆是。

      大安: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

      金秋时节,大安市叉干镇民乐村1.5万亩水田稻浪翻滚。“今年雨水好,我们村又是一个丰收年!”民乐村党支部书记李长江兴奋地说。今年,大安市共落实农作物播种面积285万亩,粮食作物268.3万亩,目前181万亩玉米和68万亩水稻长势良好,完全进入灌浆成熟期,粮食产量有望突破28.5亿斤,创历史新高,实现五连增。

      近年来,大安市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实施“改地增粮、以水保粮、科技兴粮”三大增粮行动。

      良种配良法。大安市通过采用良种、良法配套的栽培技术模式,培育壮苗、强化田管。因地制宜增施有机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作物生长。以水稻种植为例,育秧上采取深沟高床、隔离层旱育苗技术,培育壮苗,增强抗逆能力;在土地耕翻方面采取适当春浅秋深实现以翻断盐、抑制返碱、熟化耕层、适合栽插的效果;在移栽方面采取适时适当密植移栽,保证了基本苗;在水管理方面采取以水调温、以水调肥、以水调盐技术,排除耕层土壤中盐分,选用东稻122、吉宏6、宏科181、中科发5等优良高产品种。多措并举实施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确保丰产丰收。今年,大安市实施水稻绿色防控9万亩,生物防治二化螟4万亩。目前,大安各地水稻整体长势良好,完全进入成熟期,预计产量将突破6.46亿斤,创历史新高。

      荒地变良田。大安市在探索盐碱地治理技术和路径上持续深耕。去年,吉林省与中科院签订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建立盐碱地改良万亩示范区,为大安带来了宝贵的盐碱地治理经验。2016年以来,大安市充分利用中央、省、市各项政策项目,同时撬动社会资本36亿元开展盐碱地治理,新增耕地12.73万亩,新增粮食产能1.55亿斤。在全域土地整治方面,大安市选定新平安镇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域,对7187公顷土地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其中,将盐碱地和其他未利用地修复为水田的占比最大,达2900公顷。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荒地变身为良田,成为新的粮食增长极。


    2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