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河南武陟:合作联社“稻”路宽
    39
    0

      “乘着二十大的东风,今天早上,我们近300公顷水稻开始收割了。经过这几天的实际测算,亩产都在600公斤以上,较正常年份增产五六十公斤。二十大报告中说,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俺菡香合作社也要坚决扛起这个责任,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多作贡献。”10月24日一早,焦作菡香沿黄稻米合作联社理事长王福军望着金黄的稻田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总部设在素有“豫北小江南”之称的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乔庙镇马宣寨村的焦作菡香沿黄稻米合作联社,是我省首家合作联社,跨焦作、新乡两市和武陟县、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四县,现已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3500余公顷,带动7000余农户增收。
      近几年,该合作联社通过实施循环生态农业,推广种养加复合模式,大米加工生产的副产品稻糠喂猪,猪粪入沼池,沼肥用于种植水稻,沼气用于生活做饭、照明等,形成了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目前,30余公顷的稻鱼混养基地、近10公顷的稻虾混养基地、近15公顷的无公害有机水稻科研试验区已经建成,水稻生态效益链条日益拉长。
      “生态农业是基础,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业高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才是合作社的核心目标。”王福军说,合作联社在依靠科研和创新,持续提升“菡香”牌系列大米竞争力的同时,新建了食品产业园,引进了目前最先进的年产6万吨大米加工生产线和年产1500吨米醋生产线,实施了“马宣寨大米”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投资800余万元购买了插秧机、耙地机等150余台套大型农机具,完成了从种到收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了水稻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现在,合作联社成员除土地流转收入外,每年可得股金分红及二次返利等固定收入6000余元,水稻生产每亩可节约成本70余元,增收150余元。标准化种植、信息化管理、精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的格局基本形成,咱合作联社的‘稻’路越走越宽广,种好地打好粮的劲头也越来越足了!”王福军满怀信心地说。
      (通讯员  周武申 董柏生)


    0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