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李曼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山脚下,小溪边,一座座新村迎来易地扶贫搬迁的新主人,告别深山沟的乡亲带着希望开始建设他们新生活的同时,也正在从方方面面融入新的环境。
房前屋后孩子追逐嬉闹,广场上老人跳起了广场舞……浓郁的生活气息处处彰显出一派欣欣向荣。
如今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这样随处可见的场景曾经连想都不敢想。
精准搬迁 让群众搬出深山
“山高、路陡、缺水……”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如今已经搬进六盘水市盘州市大山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肖权花感慨万分:“没想到这辈子能住上楼房,用上自来水,就像做梦一样。”
在肖权花原来居住的地方,一家人辛辛苦苦几十年,依旧是艰难度日。交通不便看病难、道路崎岖上学难、山高坡陡产业起步难。
既然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既然重重大山阻隔了村民公平分享现代化的红利,既然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一个字:搬!一场在六盘水脱贫史上注定要留下厚重一笔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由此拉开大幕。
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围绕“搬得出”,六盘水上下坚持以“五先五后”攻坚法践行“五步工作法”,扛起易地扶贫搬迁的重大政治责任,不断探索创新,在一次次实践中找寻自己的破题路径。
——先后出台《六盘水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六盘水市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三”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搬迁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根据贵州省“六个坚持”的搬迁实施路径和政策框架,明确由县级平台公司承接和管理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拨付的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管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为搬迁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组建易地扶贫搬迁攻坚专班,将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任务明确到部门、落实到人,为搬迁工作提供人员保障。
……
在“十三五”期间,六盘水市建设安置点78个,对27244户116156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彻底解决了搬迁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发展难等突出问题。
为斩断穷根,大山深处的村民扶老携幼,背包挎囊,挥别故土,走出大山。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期待。
安居又乐业 移民能致富
如果说“搬得出”只是“前半篇文章”,那么“稳得住、能致富”,就是“后半篇文章”,这才是扶贫搬迁能否成功的真正考验。
2019年2月,贵州省作出了全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的制度性安排,工作重心从以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为主转变。
六盘水立足各安置点的特点,相继出台《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创建方案》《关于高质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努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贫困搬迁人口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围绕“五个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多次开展深入调研,分别在教育医疗、劳动力就业、文化建设、社区治理、基层组织建设、扶贫车间提质增效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措施,形成后续扶持“1+1+10”的政策体系,实现与国家和省的各项政策全面衔接。
六枝特区新窑镇杨家坡迁出点不通公路,村民组18户农户89人,运输物资基本靠人背马驮,吃水靠挑,出门靠走。搬迁以后,新窑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流转原村寨土地种植经果林,以短养长,逐步形成一年看辣椒、三年看花椒、十年看核桃的种植发展模式。群众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日子越过越好了。再次见到杨家坡的搬迁群众时,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近年来,六盘水坚持“抓好产业促就业、抓好就业保稳定”思路,把握政策围绕保障出、产业围绕社区布、培训围绕岗位抓、就业围绕意愿推、平台围绕服务建的“五围绕”要求,通过建立信息台账、强化培训服务、设立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努力实现搬迁群众稳定就业。
截至目前,六盘水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5.97万人,已实现就业5.53万人,户均就业2.16人,搬迁家庭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收入更加满意。
水城区陡箐镇搬迁安置点“东关e寨”旁的黔之英鞋服有限公司里,搬迁户正一针一线“缝出”自己的好日子。王福云是“东关e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一名搬迁户,之前一直在福建打工。返乡后,曾经打工学会的技能,让他成了公司的骨干,工作之余还承担了技能辅导的工作。“每月能拿到5000元左右。”家门口就是上班处,王福云坦言这个新家就是好。
安身更安心 治理更高效
搬出了、稳住了,还要让搬迁户更有归属感,安身更安心。六盘水坚持把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公共服务作为优化入住环境、加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的重要方面,着力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建设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和谐社区。
出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特色文化建设标准、文化志愿组织建设服务标准、文化效能评价标准”的“1+3”公共文化服务标准,配套建成老年服务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图书室、乡愁馆、文化活动广场等,为文化娱乐活动提供平台。
围绕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环卫有设施、购物有超市、运动有场地的“六有”要求,不断完善安置区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配套基础设施,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为搬迁群众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分片负责、搬迁群众共同参与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全面推进“一张网一中心十联户”工作机制,划分网格391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408人,安置区综治中心、“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全覆盖。
在安置点设立的社区服务中心内,前来咨询办事的群众井然有序,大厅里配备了警务室,提供户籍管理、教育、民政、就业服务、法律咨询等一站式便民服务,所有楼房安置区均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形成了党支部领导、管委会管理、楼栋长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理念,全面构建为搬迁群众提供户籍、就业、就学、社保等办理、咨询、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线上线下便民服务网络。让搬迁群众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截至目前,安置区学校配备教师2588名,六盘水市2.4万名搬迁适龄儿童就近入园入学。所有安置区开通客运车辆,其中19个安置区通公交车,56个安置区处在高速或高铁半小时覆盖圈,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71个安置区配套医疗机构72个,11.36万搬迁群众参加居民医疗保险,7.25万搬迁群众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4万搬迁困难群众享受城乡低保,更加坚定了搬迁群众在城镇发展的信心。
错落有致的崭新房屋、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整齐排列的景观树……傍晚时分的钟山区水月园区幸福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落日余晖中更显美丽。此时,也正是安置点最热闹的时候,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人们陆续走出家门,结伴遛弯拉家常。
“每天下班后锻炼身体,和熟悉的人聊天,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山上搬迁下来的宋邦文说,入住新房以来,自己主要靠在扶贫车间挣钱,未来他想租个社区的门面做点小生意增加收入。
有家业、有就业、有产业,搬迁群众搬出了大山,搬出了一片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