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挖掘培养、发展、壮大一批乡村工匠,促进农民创业就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乡村工匠是县域内从事传统工艺和手工业的技能型人才,能够扎根农村,传承传统技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就业。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培育乡村工匠,有利于在弘扬传统优质文化的基础上,发掘当地特色产业,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文化繁荣的双赢。乡村工匠联结起传统技艺与现代化大市场,可凭借自身技能和资源优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吸引更多人参与特色产业项目,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工匠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乡村工匠的老龄化趋势日趋严重,部分传统手艺面临失传风险。数据显示,有近60%的传统手艺人尚未找到继承人,而其中55%的手艺人年龄已在55岁以上;另一方面,多数乡村工匠采用个人或小作坊形式发展,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品牌价值有待挖掘。特别是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兴起,相当一部分乡村工匠缺乏利用数字技术改造、展示和销售传统手工艺品的媒介素养和数字技能。
“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乡村工匠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各方协同深入推进。既要认识到乡村工匠对我国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和人才振兴的时代意义,更要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扎实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
具体而言,各地相关部门应统筹财政、金融、用地等帮扶政策,支持乡村工匠发展特色产业。鼓励返乡青年、职业院校毕业生、致富带头人等群体投身创业,开展乡村工匠技能培训。同时,尽快建立并完善乡村工匠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对有卓越贡献或技艺精湛的工匠给予适当的荣誉性奖励,增强其职业荣誉感,提升社会对乡村工匠的认可度、认同感。
对以发展传统手工艺为主业的企业而言,应从实际出发,适当增加资深工匠的薪资待遇,减轻工匠生活负担,为其排忧解难;也可以不定期举办各类技能交流培训,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帮助乡村工匠提升技艺能力。在产业化过程中,应平衡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机械工艺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一刀切”式地大规模引进高度机械化生产,以防冲击甚至消解传统工艺的独特韵味,注重增强乡村工匠对产业和市场发展的信心。
相关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可通过加强传统工艺专业建设,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培训,开发精品课程,培养传统工艺专业人才;聘请乡村工匠名师、大师进学校、进课堂,不断完善传统工艺教育体系。要强化校企合作,探索乡村工匠特色学徒制,支持乡村工匠在学校设立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等,举办各类乡村工匠技能大赛,开展师徒传承,传授传统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