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去年以来,武义紧盯共同富裕要求,通过持续深化‘富民增收20招’,创新推行‘强村10法’、‘武’团相助·‘义’齐共富行动,推动南北乡镇抱团发展、结对共富,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村集体经济强起来。”浙江省武义县委书记帅朝晖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用一组数据展现强村富民成效:截至去年底,全县村社总收入达6.08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达4.7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38%和18.76%;全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3%,居金华市首位。
武义地处浙江中部,隶属于金华市,呈“八山半水分半田”地理格局。纵观其县域:北部多平原丘陵,为工业区和主城区范围,集中了全县几乎所有工业和八成以上人口,经济发展活跃;而中南部多山地,自然生态保护较好,是生态功能区和农业区,经济活动较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义推动工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城乡居民收入、南北区域发展差距仍然明显。
“在最近召开的县委十五届三次全体会议上,我们发出了‘建设都市范山水韵现代化活力新武义’的总号令,内涵就是率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路径,全面展现山区共同富裕美好图景,充分彰显产业竞争力、创新驱动力、文化软实力、环境舒适度、人民富裕度、城市美誉度的新武义。”在帅朝晖看来,跑出山区共富“加速度”,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同样在农村。
据介绍,聚焦偏远山区村资源匮乏难题,结合下山脱贫集聚搬迁,近年来,武义实施飞地抱团法、片区组团法、龙头带动法,改变“单打独斗”“小打小闹”的单村运作模式,走出了一条协作共富的新路子。
对于抱团发展,县域外,持续深化武义-海宁“山海协作”,县域内则探索“南北协作”,把土地等资源集中配置到经济发达的地区,通过联建产业园等项目,实现多方共赢、抱团致富。帅朝晖告诉记者,目前,武义-海宁“消薄飞地”已为107个行政村分红1392万元,县内打造的3个抱团项目则每年可为149个行政村发放分红超1000万元。
在片区组团上,按照“地域相邻、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武义打破村庄地域边界,统筹片区内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组团发展。短短一年间,全县累计建设组团共建项目27个,覆盖了124个村集体,建成后预计可增加经营性收入4000万元以上。
“龙头带动,顾名思义即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闲置山林、荒地,构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低收入农户’联结模式,实现以企带村、红利共享。”帅朝晖举例,像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壶山街道共建万亩国药基地,一期流转土地3000余亩,开展“药粮连种”“稻药轮作”,预计可带动6个行政村村集体增收达270万元。
在帅朝晖看来,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关键还在推动产业兴旺。“对此,我们聚焦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等比较优势,推出特色农业法、农旅融合法、土地银行法,将特色资源转变为特色产业,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武义,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此外,生态游、观光游、休闲游、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劲头十足。值得一提的是,聚焦农村分散资源统筹不强、社会资本承接不力等短板,近两年,土地、房屋、劳动力等资源加速转化为流动性资本,实现价值倍增。
根据计划,下一步,武义将迭代“强村10法”“富民20招”,深化南北结对、片区组团发展模式,推进泉溪众腾小微园、后陈飞腾产业园、桐琴管湖电商园等抱团项目建设,保持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80%以上,年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30%以上。与此同时,探索“以工代赈”“小农共富”扶持模式,打好数字强农、产业富农、联结助农、互助惠农一套“组合拳”,确保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以内。